世间繁华,人间鼓噪,心却无处安顿。

夜凉如水,碧海上苍,皎洁的明月,行经汉唐,途经明清,见证了多少游子的惆怅。

大概是由于思念两字太过沉痛,以是古人才将思乡之情写得那样唯美,令人销魂。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东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全唐诗里很美的一首思乡诗沉醉了千年的时光一读便爱上了

本日要讲的这首诗是一首边塞诗,也是一首思乡诗,是唐朝著名的边塞墨客高适所写,沉醉了千年的光阴,一读便爱上了。

《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边塞诗”是古代很主要的一种诗歌题材,虽然在汉魏期间便有所发展,但是一贯到了唐朝才真正兴盛起来。

《全唐诗》中收录了两千多首边塞诗,而唐朝以前的仅存不到两百。

创作韶光超过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呈现了大量的边塞墨客。

尤其是盛唐,水平之高,数量之多,前代未见,后世难及。

这些边塞墨客的创作灵感,有些是来自乐府旧题,更多的是源自他们亲历的边塞生活。

像王昌龄、岑参、高适这些最负盛名的边塞墨客,都曾到过边关,乃至在那里生活了很长一段韶光。

正因亲自经历,以是他们才能写出动人心弦的诗作。

高适这首《塞上听吹笛》便是他的边塞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边塞风光,来抒发将士的思念之情。

开头一句“雪净胡天牧马还”,描述了一幅和沉着谧的边塞图景:冰雪溶解,战士们驱赶着牧马回到营地。

很多边塞诗,要么充满了硝烟,要么渲染悲惨的氛围,高适这里却一反常态,营造了一种极其宁静的氛围,乃至有几分田园诗的味道,让人不禁想起了王维的《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接着第二句笔锋一转,“月明羌笛戍楼间”,明月和羌笛这两个意象一出,思乡之情便不言而喻了。

明月自是不必多少,古代多少墨客望月思乡,而“羌笛”“玉笛”、“长笛”、“横笛”这些意象也都象征着游子的思念。

前两句写的是实景,最妙的还是后两句“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这里的“梅花落”是范例的一笔两用,既是指笛曲《梅花落》,也是指自然中的梅花飘落。

一夜之间,梅花落满关山,照料了开头的“雪净”,点明了季候,更突出了战士们那无可安顿思乡之情。

这首诗的紧张亮点在于实景和虚景的完美领悟,前两句写实,描述了一幅雪净月明的图景,后两句写虚,营造了一种梅花纷飞的唯美意境,一实一虚中,将边关将士的思乡之情推向了顶峰,创造了一种画笔也难以描述的境界,令人回味无穷。

实在这首诗还有另一个版本“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冷落海月闲。
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

很难判断到底哪个版本才是高适原作,但后人显然更喜好“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沉醉了千年的光阴,一读便爱上了。

我们都是光阴的旅人,在尘凡陌上,辗转飘摇。

一程山水,一更风雪,一夜孤笛声,一树落梅。

梦落他乡,空老了一季光阴。

愿你踏遍山海,以为人间值得。

-END-

作者:解忧诗词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