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shuāi)。”“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生处有人家。”“一骑(qí)尘凡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近日,微旗子暗记“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一篇《把稳!
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
》引起热议。
很多网友表示不理解,尤其是诗词的读音,纷纭惊呼“上了个假学”“要遵照古人,尊重古音”。媒体采访了一线语文西席的意见,杭州一位王老师也认为“不足慎重”,“比如‘石径xie’,把古诗的押韵都搞没了。”一位葛老师说“十多年前的《山行》念着远上寒山石径xiá”。
“远上寒山石径斜”到底该当怎么读?
十多年前念的是xiá,xiá便是对的吗?推文中还提到:
“衰在诗中本读cuī,斜在诗中本读xiá,骑在诗中本读jì。由于读错的人较多,现已变动拼音。现在新版教科书上的注音是衰(shuāi)、斜(xié)、骑(qí)。”并以墨客的口吻抖机灵:“我老人家费劲心思完成的押韵,好不容易成了千古名句,就这么被改了?”
不少媒体也悉数引用。
但cuī、xiá、jì真是古音吗?“一些人口中的所谓古音,实际上不是真正的古音,而是叶韵。”中国社科院措辞所研究院、汉语史学者孟蓬生说。
旁边流之和辗转反侧,是不是觉得也不押韵了?《诗经》是押韵的哦
“叶韵”起源很早,周代人编《诗经》,到南北朝期间,由于读音的变革,一些原来押韵的诗读起来就不押韵了。比如“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展望弗及,实劳我心。”南朝人沈重说“南”要读作nín,与音(yīn)心(xīn)押韵,便是“叶韵”。到了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宋代人改得更普遍。
理学大佬朱熹
“远上寒山石径xiá”便是叶韵的流弊。用本日的普通话读杜牧《山行》,家(jiā)、花(huā)与斜(xie)不押韵,于是斜读“xiá”的说法就出来了,迎来很多人赞许。王力师长西席《诗词格律》早就提到,诗中“斜”读siá,“和当代上海话斜字读音一样”。但是唐代发音,是发浊音,实在该当是作ziá或者是dziá。
因此,正如孟蓬生所说,“一些人乐意玩文艺范儿,按叶韵等来读古代诗文,无可厚非。”但是,“这些民间改读的音……当代汉语的威信辞书如《新华字典》《当代汉语词典》也从来没有据此为这些字注过音。现在有人把这些读音当成唯一精确的读音,彷佛不如此读就显得没有学问,则有点像食古不化的冬烘师长西席如孔乙己之流了。”
“乡音无改鬓毛衰”到底该当怎么读?同“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一样,“一骑(jì)尘凡妃子笑”“春色未曾看(kān)”“一箪食(sì),一瓢饮”,都是类似。但“乡音无改鬓毛衰”情形不一样。
新教材
北京大学教授孙玉文师长西席已经有所阐述,我这里就把他的不雅观点大体复述一下。
这首诗见于《全唐诗》(清代编),“回、衰、来”三字押韵。首先,忽略字的意思,单从读音看,他比拟了同时期孟浩然、王昌龄,以及稍后的王维、李白、高适,直到唐朝末年的墨客用韵情形,得出结论,读shuai不符合押韵规则。明清时人,对付押韵的问题一眼就看出来了,已提出过质疑。
那么读cui呢?孙师长西席翻了当时的字典《经典释文》等。指出了“衰”这个多音字,有“楚危切”“仓回切”“所追切”等读音(古代注音方法,三种读音不同,本日合并为cui)以及各自对应的意思。
三种读音中,符合格律的是“仓回切”,意思是丧服,披麻戴孝中的“麻”。但这种意思肯定对不上。而符合“衰白、衰枯”意思的是“所追切”,但“所追切”又不押韵。以是“仓回切”的读音、“所追切”的意思各自符合,但两者没法混起来。
百思不得其解之下,孙教授从订正版本学的角度找到了答案。
写“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贺知章是唐朝人。在比较早的书中,比如北宋孔延之《会稽掇英总集》收录这首《还乡偶书》:“幼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难改面毛腮。家童相见不相识,却问客从何处来。”宋代洪迈的《万首唐人绝句》也是一样。
明代又有“乡音难改面毛(上髟下思)”“乡音难改面皮(上髟下思)”等。经由比较,得出结论,贺知章原作“衰”的位置该当是(上髟下思)。宋代也是这样,北宋后期被人改成“鬓毛衰”了,明代广泛流传。
(上髟下思)读sai音,恰好与回、来押韵(“回”古音略即是wai音,本日浙江话仍旧类似);意思为“多须之貌”,须发茂密的样子,意思也畅通。
以是如果非要变成“衰”字,可能shuai音比cui音更符合诗的押韵。
绿色部分除外地区的小伙伴,方言读诗,该当是比普通话更美
因此,从当代普通话角度,斜读xie、骑读qi、衰读shuai是规范的,而斜读xia、骑读ji也能知足一部分人的审美感想熏染,但衰读cui就不太对了。
当然如果有人能全部搞清唐代发音,整首诗读起来也是非常美且合乎古音的。(目前没人有这个能力)但是,不妨用浙江话、广东话等南方话读,读起来比普通话更押韵,由于南方方言保留了更多的古代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