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宋代墨客王安石的一组题壁诗。

西太一宫,位于北宋都城汴京
在今河南开封市西南八角镇。
在汴京东南苏村落还有一座东太一宫。

这两首诗,第一首大意是说,柳叶之下,鸣蜩声声,绿阴冉冉;荷花之上,落日余晖,相互映衬,一片赤色。
看见了池塘中的春水,让已经白头的我回忆起了江南。

第二首大意是说,三十年前,这个地方,父兄曾带我游历于此。
本日再次重来,已经是头发花白,想要探求旧日痕迹,不禁令人迷茫。

王安石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江南,对付王安石来说,是少年期间的发展影象,是中年期间的难忘光阴,是老年期间的幸福回味。
少年期间,他成长在江西抚州,第一站事情是在扬州当签判。
中年,又在宁波鄞县长期担当知县。
晚年,更是买山永居江宁。
他父亲人生末了一站,便是在江宁担当通判的。
他对付南京感情很深,许多带“陂”的诗句,都是在这里写下的。
诸如,“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北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北陂杏花》)……江南的春水,给了墨客无限的美好与诗意。
这组诗可谓是对付江南最好的告白,也是对付人生的第一次初醒之语。

景祐三年(1036),16岁的王安石跟随父亲王益到汴京后,曾一起嬉戏西太一宫。
第二年,其父调任江宁府通判,王安石随父去了江宁。
19岁时,王益去世,葬于江宁。
不久母亲也病故。
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奉宋神宗之命入京预备变法。
回到汴京后,王安石重游西太一宫。
32年,弹指一挥间,早已物是人非,48岁的王安石于光阴年夜水中,第一次初醒,题诗于壁,于是有了其压卷之作。

光阴匆匆,王安石第一次找到了人生方向,那便是变法强国。
这是墨客初次觉醒,知道了人生的方向与意义。
三十多年过去了,王安石终于等来了属于自己的时候表。
他犹豫满志,齐心专心变法,在中国变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虽然思念江南,但是与民气抱负比起来,还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初醒之后,王安石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候。
正如48岁的苏轼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说苏轼跟他当年一样,都到了初醒之时,明白了人生的方向连续写作。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48岁离开儋州的苏轼,也迎来了自己的时候表,在文学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南宋墨客黄升在他的《玉林诗话》中评价该诗:“六言绝句,如王摩诘‘桃红复含宿雨’及王荆公‘杨柳鸣蜩绿暗’,二诗最为精绝,后难继者。

清代墨客陈衍在《宋诗精华录》卷二称此诗:“绝代销魂,荆公(王安石)诗当以此二首压卷。

由此可见,学者们对付这首诗的推崇。

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苏轼对付王安石这首诗的评价。

据记载,元祐年间,苏轼奉祠西太一宫,看到王安石这两首题壁诗,瞩目良久,戏谑到:”此老野狐精也。
”苏轼“遂次其韵”,诗如下:秋早川原净丽,雨余日风清酣。
从此归耕剑外,何人送我池南。
但有樽中若下,何须墓上征西。
闻道乌衣巷口,而今烟草凄迷。

苏轼的诗意重在洒脱超脱,看淡功名,而王安石的诗意则重在入世,重在发力,治国平天下。
一出一入,皆是初醒之言。
但愿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时候表,于初醒之际,来一次高光时候,照亮自己,也照亮周围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