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令能简介

贞元、元和间人。
从前曾为一手工匠,人称“胡钉铰”。
后喜好《列子》,又受禅学影响,隐居莆田。
其诗传世仅四首。

咏绣障

胡令能

唐诗鉴赏胡令能咏绣障小儿垂钓诗二首赏析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胡令能诗鉴赏

这是一首赞颂刺绣巧夺天工的诗。
第一句“日暮”、“堂前”点明韶光、地点。
“花蕊娇”,花朵含苞欲放,娇艳无比—— 这是描写待绣屏风(绣障)上取样的工具。

首句以静态写物,次句则以动态出人:一群绣女正竞相拈取小巧的画笔,在绣床上开始写生,描取花样。
“争”之用得妙,不仅写出了刺绣女争先恐后的样子容貌,喜逐颜开的神态,而且烘染出绣房热烈欢畅的气氛。
“拈”,是用三两个指头夹取的意思,见出动作的轻灵,姿态的幽美。
这一句虽然意在写人,但也同时带出堂上的支配:一边摆着笔架,正对堂前的写生工具(“花蕊”),早已支配好绣床。

三、四句写“绣成”之往后绣工的精美绝伦:把落成后的绣屏风安顿到春光烂漫的花园里去,竟然惹得树上的黄莺误以为是花枝,翩然从柳枝上飞向绣屏风,寻枝而栖。
末句从对面写出,让乱真的事实说话,不说女红的工巧,而工巧自见。

从二句的“上床描”到三句的“绣成”,省去了全体取样与刺绣的过程,象“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罗隐《绣》)那样正面描写绣女飞针走线的诗句,虽然在这首诗中未曾涌现,但“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的侧面陪衬,也足以让人想象得到绣女的纤手弄线的神色姿态。

不以正面敷写争巧,而以映衬取胜。
大概便是《咏绣障》的独到之处。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葆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胡令能诗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情趣的诗作。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真切。
“纶”是钓丝,“垂纶”

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即钓鱼。
墨客对这垂钓小儿的描述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孔,使人以为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由此亦可想见小儿不拘形迹专注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成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可知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稀少人迹罕至之处,这是一个鱼不怕惊、人不暴晒的空想的钓鱼场所,旨在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铺垫。
“草映身”,不仅是在为小儿画像,在构造上,也为下句的“路人借问”埋下伏笔。
由于路人之向他打问,就由于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
他之以是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
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解释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
至于他在“招手”之后,又若何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墨客再没有交代的必要,以是,在解释了“遥招手”的缘故原由之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诗中,描写儿童题材的诗作很少。
这首诗勾画小儿垂钓的神色动态活灵巧现,富有生趣,堪称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