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粽子,喝黄酒,挂艾草,划龙舟,这个节日充满了仪式感。
想起陆游的一句诗,“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出自他的《乙卯重五诗》,短短40字,尽显节日风尚,清闲情怀。
重五山村落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陆游生平笔耕不辍,留下九千余首诗歌,是古代留诗最多的墨客。
他的诗歌内容大致可分为三部分,一因此爱国忧民为题材的诗歌,或抒发年夜方冲动大方的报国激情亲切,或表达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二因此沈园为背景的爱情诗,或者说是悼亡诗,例如《沈园二首》、《十仲春二昼夜梦游沈氏园亭》、《六十八岁重游沈园》等等,这类诗数量不多,却尤为动人心弦。
三是描写山水田园、生活情趣,抒发闲适之情。
这首《乙卯重五诗》便属于第三种。
公元1190年,朝廷以“嘲咏风月”的罪名罢免了陆游的官职。
意气消沉的他再次离开京城,返回老家山阴。
这首诗写于1195年,彼时的他闲居山村落,徜徉山水,啸傲林泉,心境清闲,以是整首诗的风格也十分清新明快,闲适自然。
诗歌首联便点明了韶光和地点。
“重五”便是五月五日,即端午节,同样的叫法还有“重九”,重阳节。
“山村落”是整首诗的地点背景,一个“好”字,不仅突出了山村落的宁静美好,自然淳厚,也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而“榴花”则点明了时令——夏日。
古代农历每个时令都有对应的花卉,三月桃花,四月牡丹,五月榴花,六月荷花,以是五月又被称为“榴月”。
“榴花”热烈如火,很多端午诗词中都曾写到它。
像欧阳修的“五月榴花妖艳烘”、刘克庄的“深院榴花吐”,都因此榴花的鲜艳夺目来陪衬节日氛围。
陆游这里也是,一个“繁”字便将榴花盛开的热烈景象描述得宛在目前。
开头10字,看似简大略单,不但夏日山村落明丽安宁的图景可想,墨客的愉悦闲适之情亦复可知。
接着的颔联两句紧张描写了两个节日习俗。
前一句“粽包分两髻”,便是我们所熟习的吃粽子,粽子两头尖尖,由黍米蒸制而成,以是在古时别号“角黍”。
后一句“艾束著危冠”指的是在高高的帽子上插上艾枝。
在古人看来艾叶、菖蒲等植物有去病辟邪消灾的功效,插艾叶,挂菖蒲,浴兰汤都是端午常见的习俗。
“危冠”是屈原流放时戴的一种帽子,而传闻吃粽子的习俗最初也源自楚人祭奠投江的屈原。
墨客特意选取了这两个与屈原息息相关的习俗,足见墨客的爱国之心。
颈联两句“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描写的依然是端午的习俗。
古人视“五月五日”为“恶日”,又由于这一日阳气最旺,草药药性最强,所以为了防病祛灾,以是又有采药、储药、成药等习俗。
这两句表达了墨客对付安然、康健的美好追求。
末了的尾联,“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是整首诗,也是端午这一日的总结。
到了傍晚,诸事忙完,墨客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一个“笑”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墨客的愉悦之情。
整首诗看似平平淡淡,却将南宋江南山村落的端午风尚描述得宛在目前,字里行间可见墨客的清闲惬意。
不知你还喜好哪些端午诗词?欢迎一起来分享。
-END-
作者:解忧诗词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