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
唐代: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荆溪白石出”写溪水。荆溪源于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到长安东北入灞水。诗作该当是写溪水上游穿行于秦岭山中的一段景致。有水无山,少了一番情趣;有山无水,缺了一份活气;山水相依,才是完全的令人倾慕的山景。循着蜿蜒的小路,谛听山溪的叮咚,不由得心生探寻溪水源头之意,待见到这一湾溪水,才创造已天寒水浅,原来本应活泼的小溪已经变成涓涓细流,但即便是涓涓细流,也自有它的可爱之处。在清线的溪水中,粼粼的白石从这里那里探出头来,彷佛要感想熏染一下这初冬的清寒。
“天寒红叶稀”,转而下山中的红叶,在漫山碧绿或空翠之中,赤色无疑最先入人眼。如果韶光勾留在深秋时分,那漫山的红叶足以动人心魄。但即便是已入初冬,即便只剩几片红叶中幻出了秋日满眼的残酷,回味与流连于昔日的美好之中了;或许墨客由此生出无限感慨,感叹于美好生命逝去的悲哀了!
但墨客毕竟没有拘泥于这一番悬想和感慨中,也未曾只着眼于眼下的一湾溪水,几处白石与数片红叶,而是放手去写全体山色。“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从整体上把握了山景的特点。
虽然已经是初冬时节,但秦岭山中的苍松翠柏,依然挺立,山路穿行在这无边的浓翠之中,墨客行走作者浓翠笼罩的山路之上,怎能不心生“空翠”之感!
一个“空”字,写出了山色的空明,更写出了墨客生理的安适和宁静。苍翠的山色本身无法打湿人的衣襟,但它浓郁得彷佛可以溢出水分,人则沐浴在这翠色的水分之中了,一点一点的去感想熏染它,不由心生“空翠湿人衣”的觉得!
仿佛苍翠的山色用它的激情亲切挽留了来人,拥抱了来人。这种无间的亲密换作他词恐怕无以表达!
墨客用触觉感想熏染来表达视觉感想熏染,让诗作有了一种活气,与人的心境更加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