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都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学说,三家各有千秋,各有各的境界。
为了达到每一家的最高境界,先哲们又提出了名贵的修行方法,这些修行方法是我们学习经典,造诣人生大境界的必由之路。

儒家经典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著高尚的风致,在于使人们拔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儒释道经典60句终生诵读成就人生大年夜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摘《大学》

(所谓意念老实,便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好俏丽的女子一样喜好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以是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大学》

(财富可以润色房屋,道德可以润色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痛快酣畅,以是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老实。

4.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摘《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哀求别人积善。

5.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摘《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
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成长了。

6.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
——摘《中庸》

(爱好学习靠近聪慧,努力积善靠近仁德,知道耻辱就靠近年夜胆。

7.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摘《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落败。

8.博学之,鞠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摘《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虔诚地实行。

9.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摘《中庸》

(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
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0.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摘《中庸》

(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
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光鲜,但逐渐地消逝了。
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玄门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贤人的美德中了。

11.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
——摘《论语

(爱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竭尽全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去世;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
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12.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摘《论语》

(君子想的是若何实行仁德,小人想的则是若何得到一个安逸之处;君子想的是若何才能不触犯刑法,小人想的则是若何才能对自己有利。

13.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年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摘《论语》

(君子有三种事该当加以鉴戒:年轻的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力戒贪恋女色;到了壮年期间,血气正兴旺,力戒逞强好斗;到了老年期间,血气已经衰弱,力戒贪得无厌。

14.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
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摘《论语》

(君子有九种事情须要考虑到:看,要考虑是否清楚;听,要考虑是否明确;神色,要考虑是否温和;边幅,要考虑是否恭敬;言语,要考虑是否虔诚;干事,要考虑是否认真;迷惑,要考虑是否求教;愤怒,要考虑是否有后患;利益当前,要考虑是否该伸手。

15.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落之。
苟患失落之,无所不至矣。
——摘《论语》

(当他未得到官职的时候,唯恐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官职,又唯恐丢失掉。
假若害怕丢失掉,便什么坏事都能干出来。

16.不患无位,患以是立。
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摘《论语》

(一个人不应该发愁没有官位俸禄,而该当发愁没有为官的本领。
不应该发愁别人不理解自己,而应追求能够让别人理解自己的才能。

17. 虽小道,必有可不雅观者焉;致远恐泥,因此君子不为也。
——摘《论语》

(纵然是小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
但对付远大的奇迹恐怕有所阻碍,以是君子不去干这些。

1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摘《论语》

(聪明的人喜好水,由于他脾气生动象水一样流动不息,仁慈的人喜好山,由于贰心肠淳厚象山一样厚重。
聪明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聪明的人乐不雅观,仁慈的人龟龄。

19.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摘《论语》

(如果财富能够争取得到,纵然让我手执马鞭去做一个车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还不如去干我喜好的事。

20. 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作甚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为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 ——摘《论语》

(子张问:“什么是五种美德?”孔子说:“君子对公民施加恩情,却不用耗财用;使百姓劳苦,百姓却无怨言;自己有所欲求却不贪婪;安宁自持却不骄横;威严却不凶猛。
”……子张又说:“什么是四种恶行?”孔子说:“事先不经教诲,犯了罪就杀头叫做肆虐;不先告诫便哀求有成效,这叫粗暴;发布命令迟缓,却溘然限期完成,这叫残害人;同是给人赏赐,却脱手吝啬,这叫只进不出的财务衙门。

2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去世而后已,不亦远乎?——摘《论语》

(读书人不能不心胸宽广意志刚强,由于肩负重任而且征途迢遥。
他把实现仁的空想作为自己的义务,担子难道不重吗?他为这种空想而奋斗,直到去世去为止,路途难道不远吗?)

22.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摘《论语》

(孔子没有如下四种毛病:主不雅观臆断,绝对肯定,固执已见,自以为是。

23. 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摘《论语》

(君子给人的印象有三种变革:远看持重威严,打仗则温和可亲,听讲话则严明不苟。

24..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摘《论语》

(一个人恪守道德而不能发扬光大,崇奉主见又不能武断不移,这种人有他不能算有,没有他不能算无。

25.君子易事而难说也。
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难事而易说也。
说之虽不能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摘《论语》

(君子随意马虎事奉,但要想讨得他的喜好则很难。
以不正当的办法讨他喜好,他是不会喜好的;但他在用人上,却能做到量才利用。
小人难以事奉,但要想博得他的欢心则很随意马虎。
如果以不正当的手段讨他喜好,他是会喜好的;但当他用人时,则会求全责备。

26.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摘《论语》

(在私利面前能够想到道义,碰着危难能够挺身而出,虽然长期生活在穷苦之中,也没有忘却平生的诺言,这样就可以说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了。

27.或谓:“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摘《论语》

(有人说:“如果用恩德来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仇,行弗成呢?”孔子说:“这样的话,你将用什么来报答别人对你的恩德呢?不如以公道对待怨仇,以恩德报答恩德。
”)

28.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落人。
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落言。
知者不失落人,亦不失落言。
——摘《论语》

(可以同他交谈却没有交谈,这是错过了人才。
不可以同他交谈却要同他交谈,这是空费口舌。
聪明的人既不错过人才,又不摧残浪费蹂躏措辞。

29.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摘《论语》

(一个人能够做到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不会招致别人的怨恨了。

30.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摘《论语》

(不该说话的时候却抢着去说,这叫浮躁;到该说话的时候却闭口不说,这叫遮盖;不看别人的神色便随便插嘴,这叫没有眼色。

道家经典

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是非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老子说:有和无相互转化,难和易相互形成,长和短相互显现,高和下相互充足,音与声相互谐和,前和后相互接随。

单出曰声,杂比曰音。
这一段讲的是相对立的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放眼天下,在老子的时期,能把事物间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说的如此透彻者,唯我中华《道德经》!

2、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最高的善就彷佛水一样。
水长于滋润津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3、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敷焉,有不信焉。

老子说:最好的统治者,公民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公民亲近他并且夸奖他;再次的统治者,公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公民歧视他。
统治者的诚信不敷,公民才不相信他。

“不知有之”,有版本作“下知有之”,意思附近。
话说在齐国,大水冲毁了桥,一位老人被阻在河水这边。
这时候晏子(齐国宰相)也要过河,就用自己的船把这位老者载到了对岸。
老者过河后感激涕泣,称颂晏子的年夜德。
这便是老子说的:其次,亲而誉之。

最好的统治者是这样,创造桥被冲毁,立即组织人修睦桥,无声无息地就把桥修睦了。
人们不知道桥是谁修的,或者说人们仅仅知道统治者很快修睦了桥,或者根本不知道桥坏过。

4、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反面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说: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须要;聪明智巧的征象涌现了,伪诈才不胫而走;家庭涌现了轇轕,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常常听到有新闻宣布说,某地又出了一个孝子,好吃好喝的都奉养母亲,还常常带着母亲旅游。
如果用老子的逻辑想想,这显然是一种悲哀。
这难道不是一个儿子该当做的吗?这种事情之以是成为一个新闻,缘故原由只有一个:大多数人都不孝顺父母了,六亲反面了。
同样,如果政治清明,所有人都各司其职,怎么会有忠臣呢?

5、道大、天算夜、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说:道大、天算夜、地大、人也大。
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个中之一。
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老子将道、天、地、人称为四大,解释他对人切实其实定和重视。
我们知道在很多思想家和宗教那里,人相对付真理,相对付神,地位是很低的。
道法自然不是说,道取法自然,而是说道自然而然生养万物。
就像圣经记述上帝创世:“事就这样成了。

6、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轻则失落根,躁则失落君。

老子说: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
轻率就会失落去根本;浮躁就会损失主导。

《礼记?大学》云,静而后能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诸葛亮《诫子书》说,才须学也,学须静也。
古人竟如此重视“静”的功夫!

7、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无为而不为。

老子说,学习知识要每天都有所增加,修道(或者悟道)却要每天不断减损。
减损了又减损,以达到无为的境界,无为就无不为。

学问是学以聚之,当然是进步神速。
而大道至简,以是悟道要与日俱减;一个要做加法,一个则是减法。

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说:事物过于强壮就会走向衰朽,这就不符合“道”,不符合于“道”的,就会很快去世亡。

听说老子八十岁生日的时候,很多人都来庆贺。
人们向老子请教龟龄窍门,老子没说话,只是伸开大嘴。
大家都很迷惑,老子阐明说:坚硬的牙齿都没了,而优柔的舌头却无缺无损!

9、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老子说: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施;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

有人问孔子,所有的人都说这个人好,您以为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这个人不咋地。
该当年夜大好人说他好,坏人说他坏,这样的人才是年夜大好人。
可见,无论是道还是一个人,总不会让所有人都满意。

10、道生一,生平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说:道生出一(阴阳未分之气),生平出二(气分解为阴阳),二生出三(阴气、阳气、阴阳交合之气,是为三),三产生万物;万物背阴而旭日,在阴气、阳气以及二者交合中保合太和。

老子用一句话就解释了天地万物的产生和根本,正所谓大道至简。

11、大成若缺,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说:最圆满的东西彷佛有缺陷一样;最机动的东西好似最笨拙;最好的口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最方正的东西彷佛没有棱角;最大的用具末了完成;最宏达的声音没有声响;最大的象却没有形迹。

12、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因此贤人弗成而知,不见而明。
不为而成。

老子说,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道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
他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
以是,有“道”的贤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道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造诣。

咋一看,老子这里说的有违知识。
我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到表面的天下走走,总会学到不少东西。
不过,老子认为外界的感性的东西会影响人对道的体悟与把握,那是一种诱惑。
正所谓“驰骋畋猎令民气发狂”。

13、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老子说,创造了东西却不霸占,做出了功绩却不自恃功劳,养育了东西却不主宰它的命运,这才是深妙的德。

人生一世,到撒手人寰的一刻,自己真正霸占、真正依恃、真正主宰的是什么呢?没有!
统统都只是一种经历,你生养了孩子,孩子不属于你,父母也不该主宰孩子生活;你做的奇迹,创造的公司,乃至读过的书,这些都不是你的。
明白这些道理,就能理解老子所说的玄德。

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灾害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害藏伏在它的里面。

15、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於易。
天下大事必作於细。

老子说:谋划困难的事情要从大略的地方开始,做大事要从细节动手。
天下的难事一定都是通过大略的事做成的,天下的大事一定是通过细节做成的。

16、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

老子说,要在祸患还未出生之前有所作为以肃清,要在大乱还没有发生之前就采纳方法改动。

17、人之生也柔弱,其去世也倔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去世也枯槁。
故倔强者去世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老子说,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弱的,去世了身体就僵硬起来。
草木活着的时候也是优柔的,去世了往后便是枯槁的。
以是,倔强的都是去世的一类,柔弱的都是有生命的一类。

18、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敷。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敷以奉有馀。

老子说,天所行的道,是用有余的去补偿不敷的,而人类所行的道,却不是这样,人性是用不敷的去奉养那些有余的。

19、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老子说,天道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久帮助有德的善人。

老子没有明确说什么事善人。
我们也不应该把善人狭隘地理解为做善事的人。
能够体悟大道、修身养德的人都可以叫作善人。

20、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九层之台起於累土。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说,两臂围拢才能抱过来的大树最初也是从毫末的小苗成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也是一筐土一筐土垒起来的,千里的行程也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释家经典

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统统诸相都是虚妄不实的,不要执著于任何形象和境界,统统都会随顺而变。
如果能够照见各种征象的空性,便是真正的悟到了佛性。
六祖惠能的“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也是契合了这个道理。

2、统统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不雅观。

统统分缘聚合的征象、事物,都不是永恒的,就像梦幻泡,露水闪电一样,随瞬即逝,无常变革的。

3、法尚应舍,何况造孽。

统统众生,本来是佛,统统佛法,本具自持,明心见性,一旦觉悟,法也就不不再须要了,何况那些与佛法相背的造孽呢?

4、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所谓的佛法,其本性并非实有,如果你有一个佛法的不雅观念存在,你已经著相了,佛法不一定在佛经上,世间皆是佛法……真正的佛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贤人,不认为自己是贤人。

5、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该当无任何执著的升起清净心,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喷鼻香味触法。
真正的修行,该当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去则不留。

6、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如果菩萨在心中还有对自我的执着、对他人的执著、对众生的执著、对死活的执着,那他就不是菩萨了。

7、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统统众生的心都在变革中,像韶光一样,永久不会勾留,永久把握不住,永久是过去的……我们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变成现在了,正说现在的时候,已经变成过去了。

8、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八万四千法门,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参禅也好,修止不雅观也好,乃至于说修外道也好,以华严境界看来,都能造诣。
真正的佛法是平等,无有高下的。

9、所作福德,不应贪著。

对付所做的福报功德,不应因贪求而升起执取之心。
有好处,自己并不领受,而回向给天下统统众生,愿这个天下统统众生受这个好处,自己并不须要。

10、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众生本具的如来本性,一直住于任何韶光和空间而存在,离统统分别妄念,即是如来清净本性。

感激您的阅读

版权声明:

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奉告。
我们看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