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想写文章纪念此事,奈何自身水平有限,于是给好友范仲淹写封信,请他脱手合作。
实在,范仲淹没有去过岳阳楼,但不妨碍他创作,从而有了家喻户晓的神作。
千百年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境界,帮助迷茫中的众人走出困境,让心存执念之人豁然开朗,这种超然脱俗的心态,勉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非但如此,在文章结尾,范仲淹阐述乐不雅观的济世情怀,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被称为千古绝唱。
一贯有“北宋无名将,南宋无名相”的说法,笔者不敢苟同,且不说面涅将军狄青,范仲淹的军事才能,也配得上名将的称号,用“文能安邦,无能定国”形容范仲淹,一点问题都没有。

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政权,不久后进犯北宋边关,双方在三川口展开激战,结果宋军战事不利,西夏军队准备长驱直入。
形势非常危急,平日里能言善辩的大臣,此时都选择沉默,宋仁宗想到了范仲淹,立即把他召回京城,任命他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火速前往边关防御仇敌的进攻。

范仲淹已经五十多岁了,但他没有任何怨言,乐意为君王分忧,为保卫江山社稷拼杀,践行“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准则。
根据实际情形,范仲淹采纳“屯田久守”之策略,修建计策工程,同时费尽心机联结羌族,以困惑之,以德服之,并且亲自带兵击退敌军。

范仲淹奉命镇守边关有感而发写下一首词全篇都是千古名句

经由一系列整顿,巩固了西北边防,西夏军队对范仲淹既忌惮又尊敬,夸奖他“腹中有数万甲兵”,李元昊主动媾和,双方开启长达几十年的和平。
镇守边关期间,范仲淹展示出过人的军事才华,深得天子赏识,他也没延误文学创作,有感而发写下一首词,全篇都是千古名句,并入选教材。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神。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上片属于景致描写,秋日随意马虎产生伤感之情,犹如刘禹锡所言:“自古逢秋悲寂寥。
”作为边关守将,范仲淹对秋天景色的感触更深,利用比拟的手腕,阐述边塞的风光与南方不一样,成群结队的大雁向衡阳飞去,准备在那里度过秋冬,仿佛没有任何不舍。
通过写大雁南飞,陪衬出壮阔凄凉之感。

薄暮时候,军营里的号角响起,同时夹杂着风声、羌笛声,冲破原来的宁静。
望着连绵不绝的山峰,被雾气笼罩,太阳即将落山,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此情此景,不禁想起千里之外的家乡,已经许久没有书信,不知家人生活如何,给自己倒满一杯浊酒,缓解对家乡的思念。
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先喝了酒,才产生思乡的愁绪。

战事尚未结束,须要连续留守边关,不知何时才能归去。
远方响起哀怨的羌笛声,地上布满秋霜,使人更加感到悲惨。
夜深人静,将军和士兵都没有困意,戍边的生活太艰辛,将军愁白了头发,士兵也黯然落泪。
有人以为,范仲淹的这首词比较悲观,没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那般年夜方冲动大方。

笔者却认为,并不是悲观,而是对戍边将士生活与生理的客不雅观描述,繁芜而又抵牾的情绪交织在一起。
渴望建功立业,又想尽早结束战役,将士们可以回抵家乡与亲人团圆。
范仲淹或许不是贤人,但他趋近于贤人,作为臣子,他屡次因劝谏被贬,却依旧不改初心,以“为君王分忧,为百姓请命”为己任,名利对他来说不主要。

同寅梅尧臣劝他想开点,少管闲事少说话,这样就能少得罪人。
范仲淹对梅尧臣的话表示理解,但他不会那样做,并且说了八个字:“宁鸣而去世,不默而生。
”堪称北宋最强音。
如此格局,如此气概,如此风骨,不愧是范文正公,定当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