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4年的春天,万物复苏,北宋依然风平浪静。

此时的汴京,一片繁华,大街上车如流水马如龙,在文人的笔下,汴京更是美得出奇。

《东京梦华录》序中曾对汴京的盛况有着震荡民气的描 述:

八荒争凑,万国咸通。
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花光满路,何限春游。
萧鼓喧空,几家夜宴。
伎巧则惊人线人,奢侈则长人精神。

酒后李清照泛舟求欢写下如梦令用词灵动令人忘却纸短情长

这样的汴京,当真可以称得上是人间天国,在当时更是城市繁华的标志性地点。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只是任谁也想不到,这样的大宋,会有后来持续串的耻辱。

彼时有一位长于行文作赋的才子正在郓州为官,他叫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他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并称为“苏门后四学士”。

而在这一年的李格非也迎来了人生中的欢快光阴,他喜得爱女,并且为她取名“清照”。

还别说,这名字听着就美,是让人听一遍就能记住的名字。

李格非为人清廉公道,为官两袖清风,但在女儿的教诲上,却表现得很开明,在那个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期,李格非愣是要让李清照变得有才华,以是她自幼便能打仗到诗书。

李清照在文学上确实很有天赋,南宋王灼曾评曰:

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不过也正是由于李格非的开明,年幼的李清照却成为了同龄人中的“异类”,当别人都在女红高下功夫的时候,李清照却饮酒吟诗。

在一次酒后李清照却泛舟求欢,并写下了《如梦令》,用词灵动,别具一格,令人忘怀纸短情长。

二、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光阴总是溜得太快,李清照总想着能留住美好,溪边的亭子是她常常玩耍的地方,总是在不知不觉中玩耍到太阳落山,而这时候并未尽兴的李清照知道自己回家的韶光到了。

李清照还喜好泛舟湖上,小船儿飘荡在水中,犹如少女的心思一样平常,沉着的湖面下,早已激荡起了阵阵荡漾。

这天,李清照喝了一些酒,在小船的扭捏之下,醉得更加厉害了,再加上美景的熏陶,竟然一韶光找不到了回家的路。

李清照在年少时的肆意欢笑,是她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美好光阴。

即便是到了繁华的汴京之后,李清照依然惦记那年的“沉醉不知归路”,于是便有了这首回顾往事的《如梦令》。

这首词根据后人推断,是李清照在16岁旁边写成的,是她的处女作 。

少女期间的李清照是不谙世事的,以是在她早期的作品中,我们只能看到灵动,而无所谓哀愁,尤其这首小令,更是灵动非常。

原来,那时候的李清照细弱的肩膀上不须要承载那么多忧闷……

三、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本来就没有玩到尽兴的李清照,在湖中一时又找不到了出去的路,干脆就在湖中玩到了尽兴。

等到天色已晚,李清照借着月色调转船头,准备回家,结果却走错了路,将小船开到了湖面被藕花铺满的深处。

此时的李清照,虽然有些慌乱,但更多的还是欢畅,原来能玩尽兴心情是那样的美。

而李清照后来的人生中,彷佛再也没有这样畅快地尽兴过,等到年纪大了,才能明白,人无再少年的繁芜心情。

想想也是,整日里为生活而奔波繁忙的您,是否还会怀念曾经年少时玩泥巴时的畅快淋漓呢?

除却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外,她的母亲也是李清照发展路上不可或缺的领路人。

历史学家缪钺师长西席在《诗词散论》中曾这样说:

易安承父母两系之遗传,灵襟秀气,超越恒流。

可见,李清照的母亲也是饱读诗书,正是由于有这样的家世和父母的开明,李清照才得以在压抑女性的年代,研习诗文,汲取墨喷鼻香。

年光时间过尽,问鼎流年,李清照承受了父母深刻的爱,这爱足以在李清照成为“千古才女”的路上散发出无与伦比的力量。

四、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找不到回家的路而误入藕花深处的李清照,开始露出慌乱的神采,一个未谙世事的少女,在入夜了之后,依然在湖心打转,说没有丝丝害怕,那是假的。

为了尽快回到家中那个避风的港湾,李清照开始急急划桨争渡,没成想,却冲破了早已沉睡的湖,惊醒了已经在睡梦中的白色水鸟。

料想,酒意未醒的李清照,会被面前的景象吓一跳,等到水鸟飞上天涯之后,李清照也已经回过了神,借着月色,李清照还是找到了回家的路,睡梦中的她,想必会做一个喷鼻香甜的美梦。

此时的李清照还是一位灵动的少女,透过她的笔墨,我们亦能觉得到这种灵动之美。

李清照随着父亲去了汴京之后,她也见识到了京城的繁华,在这里她的生命轨迹将发生改变,她虽然碰着了她的丈夫赵明诚,但亦卷入了朝廷内部的争斗。

自古清正廉明之人,多受百姓爱戴,但却难容于阴郁的朝廷斗争,李格非便是这样的人,所往后来便被排挤出了京城。

而即便是已经嫁入了赵家的李清照,也只能跟随父亲离开汴京,与丈夫两地相隔。

不过命运并没有放弃和李清照开玩笑,她在后半生尝尽了人间冷暖,家国不在,丈夫拜别,任她一个弱女子在浊世漂浮。

断港绝潢的情形之下,李清照再嫁张汝舟,奈何此人只是一个小人,一个觊觎李清照收藏的小人,在检举了张汝舟的不法行为后,李清照与之离了婚。

经历了这些风波之后,我们再也无法从李清照的诗中看到灵动,相反而是浓重的哀愁。

五、

在李清照泛舟寻求欢快,而写出《如梦令》时,李清照实在是肆意放浪的,古代的少女与现在可不相同,在封建制度的压抑下,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便是女性要秉承的“德”。

那些拥有美好光阴的少女们,整日里只能深居院巷,专攻女红,想想也确实可悲。

但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李清照却没有受到旧俗的约束,反而在酒后泛舟,并且还沉醉不知归路,幸亏李清照父母开明,不然中国的文坛,势必会少一位才女。

不过放浪又如何呢,李清照的真脾气无论什么时候都没有改变过,她根本不会在意别人的意见。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小令一气呵成,用词灵动,丝毫不显摇摆矫情。

原来现在方知,少时的光阴,还不用背负那生平的纸短情长,是多么的宝贵。

等到终年夜,便会被世俗牵绊,难免会为情所苦,谁人又能跳出这个人情光滑油滑这个圈子呢?

每每读到这首词,便能唤起内心对美好的追寻,便努力想探求出属于自己的童真,虽然我们未必有泛舟湖上,沉醉而归的经历,但一定会有永久不能忘怀的乐趣。

玩泥巴、跳大绳、打四角、魂斗罗……

不得不说,李清照的词,确实美,能美到人的心里去,反不雅观现在文坛涌现的所谓的“浅浅体”,也有人说它美,但我却欣赏不了。

参考资料:《东京梦华录》、《诗词散论》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