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被唐代的殷璠fán选入了《河岳英灵集》,成为盛唐期间24名墨客之一。
盛唐之人选盛唐之诗 ,常建竟然排名第一,可惜常建传世的作品只有五十余首。

我们先看看古人对付常建的评价,在欣赏几首常建的诗。

一、《河岳英灵集》中的常建

殷璠是唐朝进士出身,他选录了唐开元2年至天宝12载(714-753)期间常建、李白、王维、高适、岑参、孟浩然、王昌龄等24人诗234首。
书中自序说:\公众

若王维、王昌龄、储光羲等二十四人,皆河岳英灵也,此集便以《河岳英灵》为号。

不雅观唐习律26 常建两句诗欧阳修自愧不如 苏轼却说欧阳修假虚心

这本书里,殷璠把常建排到了第一位,关于常建的记录虽然寥寥数语,但是弥足宝贵:

高才而无贵仕,诚哉是言。
曩刘桢去世于文学,左思去世于记室,鲍照去世于参军,今常建亦沦于一尉。
悲夫!

常建是开元15年的进士,这一年中第的人中,我们只知道个中4个名字,状元叫做李嶷,另有王昌龄、杜頠wěi,常建。

殷璠把常建和沉于下僚的刘桢(建安七子之一)、鲍照(南北朝元嘉三大家之一)比较,他的仕途并不顺利,仅仅做到一个小尉。
常建的诗歌风格,殷璠也有独到的见地:,

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
以是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
至如“松殷璠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又“山光悦鸟性,潭影空民气”,此例数十句,并可称警策。
然一篇尽善者,“战余落日黄,军败鼓声去世”,“今与山鬼邻,残兵哭远水”,属思既苦,词亦警绝。
潘岳虽云能叙悲怨,未见如此章。

通庄即往来的宽广大路,殷璠说常建的诗一开始像从宽阔的大道上出发,但是不好好走路,却像个驴友专门探求野外的小径,等走出去百里以外才回到大路上来。
以是呢,他能言凡人不到处,他的诗意味深长,佳句随便可得,并出人意料之外。
例如“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又“山光悦鸟性,潭影空民气”等等。

殷璠又说到常建的第二种特点,并举了两个例子。
这两句都来自同一首诗《吊王将军墓》 :

嫖姚北伐时,深入强千里。
战馀落日黄,军败鼓声去世。
尝闻汉飞将,可夺单于垒。
今与山鬼邻,残兵哭辽水。

唐朝将军王孝杰(?-697)数次与吐蕃作战,有败有胜,后来他在与契丹军作战时战去世。
常建不以成败论英雄,把王将军比喻为霍去病、李广来凭吊 。
三个人中霍去病年轻时病逝,李广自尽,王孝杰兵败战去世,以是殷璠说常建“属思既苦,词亦警绝”。
并且说西晋期间的墨客潘岳虽“能叙悲怨”,也未必比得了常建这首诗的悲苦之情。

二、宋人诗话中的常建

南宋时的严羽在《沧浪诗话》提到常建的代表作,但是个中颔联却写作“一径”而不是“曲径”:

有古律(陈子昂及盛唐诸公多此体),有今律,有颔联,有颈联,有发轫,有落句(结句也),有十字对(刘虚虚“沧浪千五里,昼夜一孤舟”),有十字句(常建“一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等是也)

《苕溪渔隐丛话》中关于欧阳修赞赏常建的一段故事:

洪驹甫《诗话》云:“丹阳殷璠撰《河岳英灵集》,首列常建诗,爱其‘山光悦鸟性,潭影空民气’之句,以为警策。
欧公又爱建‘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欲效建作数语,竟不能得,以为恨。
《苕溪渔隐丛话》

胡仔引用洪驹甫(父)的诗话,说欧阳修见到了常建的《题破山寺禅院》诗,非常钦佩,自己想仿效作诗,却写不出来,以为憾事。

洪刍(生卒年不详),字驹父,豫章(今江西南昌)人,是黄庭坚的外甥。

不过苏东坡却不这样认为,苏轼认为他的老师要么是假客气太谦逊,要不便是别人误传:

东坡云:“常建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欧阳文忠公最爱赏,以为不可及。
此语诚可人意,然于公何足道,岂非厌饫刍豢,反思螺蛤邪?”《苕溪渔隐丛话》

苏轼认为常建这两句诗的确不错,但是对付欧阳修来讲又算得了什么,用张鹤伦的话说“不值一提”。
这个欧阳老师岂不是吃腻了地上跑的,想吃点水里头游的?估计那个期间家畜比螺蛤要贵重不少。

刍豢chú huàn,牛羊猪狗等畜生。
朱熹阐明到: 草食曰刍,牛羊是也;谷食曰豢,犬豕是也。

在这里,又是”竹径“而不是”曲径“和”一径“。

三、元朝《唐才子传》中的常建

元代文学家辛文房《唐才子传》中的常建有点传奇色彩了:

建,长安人。
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登科。
大历中,授盱眙尉。
仕颇不快意,遂放浪琴酒,往来太白、紫阁诸峰,有肥遯之志。
尝采药仙谷中,遇女子,遍体毛绿,自言是秦时宫人,亡入山来食松叶,遂不饥寒,因授建微旨,所养非常。
后寓鄂渚,招王昌龄、张偾同隐,获大名当时。

肥遯[ féi dùn ] ,《易·遯》:“上九,肥遯,无不利“。
肥遯便是退隐的意思。
《唐才子传》说常建退隐山中,采药时碰着了一个”遍体毛绿“的仙女,彷佛学到了一点永生之术。

据考证常建并不是长安人,他的籍贯是邢州,关于其担当盱眙尉的韶光有天宝、大历之说。

​四、常建两首代表作

唐诗三百首选了常建的两首诗,《题破山寺后禅院》被作为五律,《宿王昌龄隐居》被作为五古。

1、《宿王昌龄隐居》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松际露微月、余亦谢时去,是半拗体,可以不用救拗,不过常建都救拗了。
犹救露、鸾救谢。

清溪深不测,茅亭宿花影,平平仄平仄,是正常的变格。

但是这首诗有2处三平尾:唯孤云、滋苔纹,被认为是古体诗而不是五律。

看清屈复撰《唐诗成法》的评语,彷佛是常建在王昌龄去世往后,才来到这里:

王之清才,去世后松月犹若绻恋,生时不见用,此以是感而欲隐也。
读此方知李颀“物在人亡”一首俗浅。

王昌龄 (698— 757)及第时已经三十岁,听说此前他曾隐居安徽石门山(本诗所说“清溪”所在)。
唐肃宗至德二载丁酉(757年),王昌龄路经亳州,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害。

常建辞盱眙尉后到石门山一游,并在王昌龄隐住所住了一夜。
写下了此诗。
唐代宗大历元年是766年,王昌龄假如活着就68岁了,常建与王昌龄同科进士,如果不是在天宝而是在大历年写这首诗,估计年事也不小了。

首联: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清溪深远,孤云为伴。
第二句有齐梁隐士陶弘景诗意:“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颔联与颈联还是写景: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故人不在尚有微月清光,月下可见院子中苔藓暗生,表示少有人来。

尾联说,我也要归隐了: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鸾鹤群”用江淹《登庐山喷鼻香炉峰》诗意:“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 。

2、《题破山寺后禅院》有好多版本,这里录入一首。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民气。
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这首诗当选入唐诗三百首的五律篇,首联、颈联对仗,颔联不对仗,这种诗被称为偷春体。

清晨入古寺,山光悦鸟性,平平仄仄仄,唐律诗常见三仄尾,但是一首诗中两处三仄尾比较少见。
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也是半拗体,钟救此。

《洪驹父诗话》中提到欧阳修喜好“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事,洪驹父(甫)却说:

予谓建此诗,全篇皆工,不独此两联而已。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民气。
倒装之法,鸟性因山光而悦,民气因潭影而空。

通篇写景,一起走来,如摄像机长镜头推进,随见随录,幽情自现。

结束语

殷璠编撰《河岳英灵集》时颇为自大:

\"大众若有名无实,才不合道,纵权压梁窦,终无取焉。
\"大众

《河岳英灵集》第一名墨客便是常建,第二位才是李白,常建诗入选15首,而李白诗仅选了13首,可见当时常建的影响力。
杜甫当时名声不大,竟然没有入选24人名单。

结束时,依照老例作五律一首《用常建韵题崂山华严寺》:

春溪遥向海,云径入崂深。
绕竹攀幽壑,闻喷鼻香净客心。
风铃老僧塔,残照古松林。
小坐禅门外,一声清磬音。

@老街味道

不雅观唐习律22 高适破解了七律公式?为什么被清人批评是活板印就?

不雅观唐习律25 二绝外仅五日不雅观妓而已 万楚为何被称为艳诗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