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位爱好读史的年轻朋友来家闲坐,茶叙时评论辩论古今,感叹时下的社会风气很暴躁。我认为,越是在这种时候,就越要大倡读书之风,特殊要负责读史,从中研究、借鉴历史履历,尤其显得主要。习近平总布告便是一位博古通今的领导人,他常常引用古代文籍中的话,来阐述自己治国理政的思想。他曾说过:“历史研究是统统社会科学的根本,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义务。”
谈兴热烈时,那位年轻朋友向我索句。我凝思少焉,便写了一张条幅给他:“高谈文籍,杂以文咏;间以玄言,乙夜忘疲”,寄以彼此存心读史的互勉之意。这16个字出于《旧唐书》中的《李百药传》,是李百药在名篇《封建论》 中,对唐太宗李世民执政风格的一句评语。毛泽东当年读《旧唐书》时,对李百药说的一番话很是留神,还特殊加以点评,通篇概括总结为李世民的四条“事情方法”。个中之四,便是这段话。李百药讲,李世民下朝后,常常与大臣们坦诚互换各自阅读历史文籍、精良诗文的感悟体会,彼此之间高谈阔论,乃至夜深了,大家都忘却了疲倦。我们知道,在两千余年封 建王朝的历代帝王中,李世民对历史履历的重视是十分突出的,也是十分有名的。后人所看到的《晋书》《南史》《北史》等历史文籍,也都是他组织天下文士历经多年编撰而成的。
毛泽东对李世民击节欣赏,除了领军治军“无人出其右”外,便是李世民客气好学,凡治国理政,处处以史为鉴。毛泽东历来也很重视读史,尤其重视对历史履历的“务虚”,由于只有搞明白了,历史履历才能古为今用,对事情有帮助。
习近平总布告也常常引用古代有影响、有代价的文籍文献,常常以“用典”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浸染。如果我们不老诚笃实地去读史,不理解一些背景知识,就无法精确理解、领会、贯彻总布告的思想。这该当也是最近一段韶光来,媒体上为什么要常常集中阐明习近平总布告提过的那些文籍典故的缘由。进入新时期后,我们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寻衅。无论从事什么样的事情、无论身处什么样的事情岗位,我始终认为,万事归宗的第一条,便是要加强学习,个中就包括负责读史,学习历史知识,借鉴历史履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说 (悦)”字,仔细考量起来,不仅要“故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寻思子自知”,还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之意。前者是静下心来开卷有益,后者是友朋之间畅谈互换。若能两者结合,移用宋人曾巩之言“庶几识古今之通方,知国家之大体”也。
(任务编辑 李晓明 吴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