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非,月落指的并不是玉轮完备落下去,仅仅是指玉轮垂在西边的夜空?或者是将要落下去?

由于从历法上来讲,如果是上弦月,有可能三更时分玉轮就落下了。
而在清晨,看到日月同辉的情形也屡现不鲜,抛开月落时分不谈,单指“月落”而言,是不是指玉轮真正落下去了呢?

不是。

由于如果夜空中看不到玉轮,或者玉轮完备落下去,便没有必要说“月落”,可以直接说“中宵”,比如黄仲则《绮怀》“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将玉轮直接忽略过去;可以说“永夜”,比如苏东坡《夜过舒尧文》“师长西席骨清少眠卧,永夜默坐数更鼓”,同样也是根本不提玉轮升或落;或者直接说“无月”,比如陆游《夜兴》“木末有风栖鹊起,亭皋无月乱萤流。

一小我的诗话古诗中的月落到底是不是月亮落了下去

曹孟德诗云“月明星稀”,如果月完备落下,并且是晴朗之夜。
应该直接说繁星,比如柳永《玉楼春》“九枝擎烛灿繁星”,或者说疏星,比如苏东坡《洞仙歌》“时见疏星渡天河”,乃至模糊疏星和繁星的界线,比如白居易“迟迟钟鼓初永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如果是凌晨时分,同样也没有必要说“月落”,比如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而用晓星代替后半夜。
或者周美成《蝶恋花》“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也是用晓星来暗示后半夜。
还有朱敦儒《鹧鸪天》“留上客,换瑶觥。
任教楼外晓参横”也是没有用月落。

没有玉轮,就不必说玉轮!

那么,玉轮完备落下去,在古诗词中的精准表达是什么呢?

应该“月没”,或者“月尽”

比如曹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
”这句便是指玉轮落了下去,只剩下星辰。

比如杜甫《水会渡》“微月没已久,崖倾路何难。
”显然这应该是上弦月,在三更时就已经完备落了下去。

比如陆游《寒夜将旦作》“河倾月没夜将旦,木落草枯秋已高。
”这是凌晨,将要天亮。

比如宋之问《奉和昆明池应制》“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比如张耒《福昌官舍》“梦觉隔窗残月尽,五更春鸟满山啼。
”都显然是说玉轮落到看不见。

因此,可以断定

古诗词中的月落,大多是指的玉轮横在夜空的西边,或者将要落下去,从近义词来看,与之附近的应该是“月坠”或“月下”,也便是带有月坠的诗句改成月落也应该成立。
比如

歌罢尊空月坠(落)西。
百花门外,烟翠霏微。
(辛弃疾)

寂寞吹喷鼻香野水滨,霜蜚月坠(落)倍精神。
(李洪)

正是残英和月坠(落)。
寄此情千里。
(吴文英)

桥横风柳荒寒外,月坠(落)烟钟缥渺边。
(陆游)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落)西楼。
(杜秋娘)

不丢脸出,月坠要比月落更向倾向于落下,方向于纳兰容若的“一别如此,落尽梨花月又西。

因此,如果月上中天为月中,那么玉轮倾向西边就可以称之为月落,如果将近要靠近地平线,应该便是月坠。
完备落到看不到的话,便是月没。

如果没有玉轮的话,若是夜中,即是永夜,遥夜,深夜。
如果是拂晓时分,就会以星辰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