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梁曾

问花花不语,为谁落,为谁开。

算春色三分,半随流水,半入尘埃。

人生能几欢笑,但相逢、尊酒莫相催。

一天一首古诗词  古诗词梁曾木兰花慢西湖送春

千古幕天席地,一春珠光宝气。

彩云回顾暗高台
烟树渺吟怀。

一醉留春,留春不住,醉里春归。

西楼半帘斜日,怪衔春、燕子却飞来。

一枕青楼好梦,又教风雨惊回。

译文

问花花不说话,为谁零落为谁而开。
就算有三分春色,一半已随水流去,一半化为尘埃。
人生能有多少欢笑,故友相逢举杯畅饮却莫辞推。
全体春天翠围绿绕,繁花似锦把天地遮盖。
回顾高台烟树隔断阴暗一片。
不见美人踪影令人更伤情怀。
拚命畅饮挽留春光却挽留不住,乘着酒醉春天又偷偷离开。
西楼斜帘半卷夕阳映照,奇怪的是燕子衔着花片仿佛把春带来。
刚刚在枕上做着欢快的美梦,却又让无情的风雨声毁坏。

注释

幕天席地:以天地为幕席,比喻高旷的意思。
珠光宝气:形容豪华,又称珠围翠绕。
高台:即高阳台。
青楼,指妓女所居之处。

赏析

梁曾《木兰花慢·西湖送春》词,并没有严格按照上片写景、下片抒怀的路数来写,反倒即景生情,情景交融,写出了对春景极力挽留又无力挽留的感情变革。

“问花花不语,为谁落,为谁开?”以问句开头,语义显豁。
开篇是发问的动作,后雨句是问的内容。
实在作者心中是有数的。

“花着花落”,“总赖东君主”。
眼下的环境是,十分春色,仅余三分。
便是这三分春色,也将一半随波而逝,一半化作尘埃。
良辰美景,如此难留。
人间难逢开口笑。
一旦好友相遇,干脆浮一大白,尽情享受这美好光阴好了。
白天不妨以天地为幕席,喝个高兴,更有妓女劝酒,沉醉东风。
作者问花不语,逢酒必饮,看起来十分放浪浮薄,但细细品味,彷佛仍有抱负不得施展的烦闷隐含个中。
毕竟残春、流水、尘埃的意象,是无法让人变自得气风发的。
“幕天席地”、“珠光宝气”的场面,热闹倒是热闹,但未必能排解愁怀。

词的过片以韶光为轴,连续描写墨客的感想熏染。
开头通过“彩云”暗高台,“烟树渺吟怀”,来提示韶光已悄然流逝。
分明是触景生情,伤感春暮,频频举杯,开怀痛饮。
但找了正当的情由:作者拼一醉不为别的,只为了将春留住。
结果入喝得烂醉,春天居然偷偷溜走了。
“醉里春归”,极言佳期易逝,不过一场宴饮功夫,就送走了春天。
此时夕阳欲坠,燕子已纷纭归巢。
白日有妓女陪酒,夜里有妓女伴眠,是当时文人的习气作法。
可惜“青楼好梦,又教风雨惊回”。
好端真个梦境被风雨冲破。
暗喻出作者表面放荡不羁、自甘沉沦,实际上还是渴望有所作为,有所进取的。
不然完备可以沉醉在温顺乡里,一贯睡到东方既白。
这里“风雨惊回”,不妨认为是纪实,但也流露出作者的某种企盼。

全词的感情变革有耐人寻味之处:上片主见“但相逢、尊酒莫相推”,是基于“人生能几欢笑”的条件,堪称豪放。
待到“拼一醉留春,留存不住,醉里春归”。
已见无奈,已觉伤感,直到“一枕青楼好梦,又教风雨惊回”,则不仅是伤感,而且是悲哀了。
留春不住,可叹天意,青楼梦醒,叫人不堪。
字面上没有失落望,伤感的意思,而风雨惊梦的细节,还是透露了作者好梦难圆的惆帐。
这其间,不只包括对春光易逝的叹惋,也应包含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无奈。

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