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枝玉叶山上飘,流落人间冷水浇。

仅仅为了一把米,被人绳索捆在腰。

端午节未到,端午假期已至。
端午节的活动不外乎赛龙舟、挂菖蒲、包粽子
古人不会上网,没办法展开“甜咸大战”,不过他们的节日游戏,在现如今来看,要有趣得多,比如吟粽子诗,写粽子对联,猜粽子谜。
开头的四句猜谜诗,答案正是粽子。
如此看来,粽子彷佛是端午节的标配,事实是这样的吗?

食粽是在夏至日

在上古期间,人们把“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看作相称主要的时令日,最初粽子也是在夏至日才吃的。
粽子最初的雏形是“角黍”,黍是指的小米,小米之糯者谓之“黍”,粳者谓之“稷”。
角是形状,即动物的两只角。
角黍即是把小米包裹成动物犄角的形状,以作敬拜之用。

端午节进修粽子的那些冷常识

据记载,古代天子会在夏至日尝黍,并以黍祭祖。
从黍演化出来的角黍就成了夏至日食品。
端午节最初也并非农历五月初五,只是由于端午与夏至两个节日韶光点靠近,后来把夏至的敬拜活动搬用到了端午节,端午节也固定在五月初五。
之后由于有了纪念屈原的传说,这才有了端午食粽纪念屈原的说法。
到了唐代,糯米才逐渐取代黍米,粽子的口感才得以更加细腻鲜喷鼻香,这才真正成了现如今我们所说的粽子。

糯米的上风在于黏性

淀粉分为两类,一类是直链淀粉,一类是支链淀粉。
普通大米险些百分百是直链淀粉,这种淀粉黏性很小。
糯米所含的淀粉,大约百分之八十为支链淀粉。
支链淀粉具有很强的黏性,也被人称之为“胶淀粉”或“黏淀粉”。
正由于糯米黏性强,易成型,口味喷鼻香,才得以成为粽子的标准配置,不论南方或北方。
只不过,北方人称糯米为“江米”。

差异这两种淀粉很大略,用家庭常用的碘酒(碘酊),滴在淀粉溶液中,糯米粉的溶液会变成紫赤色,大米粉的溶液会变成蓝色,可以用这个方法来鉴别市场上出售的糯米粉是否掺杂了大米粉,取少许糯米粉溶于水中,滴入碘酒测试呈蓝色或蓝紫色的,即非纯糯米粉。

包粽子也要讲科学

据研究,经可爱的科研职员反复实验,糯米最佳的浸泡韶光为60分钟,糯米与水的比例为1比2,浸泡水温在30摄氏度,沥水时长在30分钟。
这个条件浸泡下出的糯米制作而成的粽子品质最好,糯而不烂,光荣洁白,口感黏度刚好,喷鼻香气横溢。

糯米黏度高,缺少纤维质,食用后不易消化,在包粽子时,可以掺杂部分杂粮、薏仁、山药、红豆,增加纤维质的含量,有助于消化,减轻肠胃包袱,更益于康健。

粽子的养生吃法

每年端午节,医院都会收治不少吃出“节日病”的患者。
为了避免吃出病来,粽子不要盲目吃。
如今肉粽已经霸占半壁江山,不过它的缺陷很明显,便是饱和脂肪含量高,以是在食用的时候不适宜再搭配油腻食品,可以搭配一些蔬菜、瓜果,吃出养生,吃得清爽不油腻,也有助于肠、胃蠕动,也能避免食用过量引起的肠、胃消化不良。

每次食用前,最好把粽子用开水煮透后再食用,不要直接吃冷粽子。
有人喜好吃冷粽子,但肠胃弱的,最好还是不要嫌麻烦,吃之前再一次煮透,等凉下来再吃。
自恃肠胃强健的,也别直接吃冰箱里冷藏保存的,拿出来暖和一下子再吃,风味更佳。
睡前2小时最好不要吃粽子,以免造成腹痛或腹泻。

哪些人不适宜吃粽子?

糖尿病、 高血压、 高血脂、 胃肠道疾病患者都不宜食用粽子,建议少食或禁食。
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进食添加红枣、豆沙之类含糖量较高甜棕,以免引起血糖连忙上升,诱发疾病;高血压、 高血脂患者最好不要食用添加五花肉及过多调味品之类的肉粽。
糯米黏性强,老人和儿童在进食时,一定要防止噎食,可以把粽子切成小块儿方便食用,把稳细嚼慢咽。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