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往后,王维一贯过着一种半“隐居”的生活。
一壁拿高官厚禄,一边做自己的隐士高人。
因此创作出很多带有“禅意”的诗歌,《秋夜独坐》便是个中之一。

一、《秋夜独坐》赏析

《秋夜独坐》——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王维独坐空堂苦苦思虑写下一首秋夜独坐决心修佛分开苦海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诗歌意译:夜里独自一个人坐在佛堂上,为自己的日渐朽迈而难过。
快到二更天时分,山中下起了小雨。
耳畔听到雨水击落野果的声音,一只草虫避雨钻进了佛堂,在灯光下长鸣。

人的朽迈是无可避免的,企图修成金丹大道,永生不老,哪里有这种可能。
想要摆脱生老病去世的痛楚,只有忘却七情六欲。

这一首诗,讲的是一个人的思维转变过程,有一点老僧说禅的味道。
开头两句讲墨客寂夜孤灯,独坐佛堂上,为自己的朽迈而难过。

“悲双鬓”,便是在悲哀自己两边的鬓发开始变白了。
一个人一旦开始朽迈,离生病和去世亡也就不远了。
谁能不为此难过呢。

于是,诗中人睡不着觉,一贯发愣。
快到二更天的时候,忽然听到窗外雨点打落了野果的声音。
随着,一只草虫钻到他油灯下面鸣叫。

野果落地就糜烂了,这是它生命的结束。
它的去世亡受到雨水的影响,自己是作不了主的。
但是,草虫却知道爬进房间里面避雨。

他因此悟出一个道理:人的朽迈,表面上看就像野果落地一样无法逆转,但是野果是植物,不会挪窝;草虫是动物,它懂得自己寻觅活气。
以是,人也可以自己采纳主动的办法来让自己过得舒畅。

身体的朽迈是自然规律,没有人能改变。
成神、成佛都是痴心企图。
但是,民气坎的痛楚却有办法战胜。
办理这种痛楚的办法,便是静心修禅,皈依我佛。

按照唯物主义的不雅观点来看,王维的这首诗是“以情证理”,不讲逻辑的。
不过,从老僧劝世的角度来看,还是有一点味道。

一个人只要有思想,精神天下有时就难免会陷入到空虚中。
一个人只要有希望,就难免由于“求不得”而觉得痛楚难熬。
只要一闲下来开始思考人生,就忍不住对宇宙天地产生各种疑问。

七情六欲让人觉得到无尽的烦恼,要若何才能解脱这种感情的枷锁呢?佛家指出了一条明路:看破尘凡,万事皆空。

就像《金刚经》所说的那样,把统统你看到,乃至是觉得到的东西都当是朝露闪电和梦幻泡影。
然后再抱负出“下一世”来安慰自己。

用今生的痛楚,去修来世的福缘吧,这样你就有活着的希望了。
纵然遭遇到七情六欲的困扰,你也会见告自己:统统都是值得的。
毕竟,我们还有“下一辈子”。

二、抵牾中的王维

王维也是一个早慧的年少人,由于受到父亲的影响,他十六岁的时候就以音乐方面的才华,受到长安贵族子弟的欢迎。

二十一岁的时候,王维结识了“玉真公主”,后来他又考中了进士。
有人说,当初他能考中进士也和这位公主脱不了干系。

王维入仕当了一名乐官,结果运气不好被别人牵连贬了官。
后来去当了一个地方上的参军,没几年就开始过隐居生活。
这样的状况持续了十多年,后来才得到张九龄的引荐,回到朝中当右拾遗。

可是没想到遇上了安史之乱,王维被俘虏,当了伪朝的官员。
过了些年,唐军又打回来了,王维就被问罪入狱。

末了全靠他过去曾写过一首《凝碧池》的诗,证明他对唐朝是有感情的,再加上他的弟弟平乱有功才放出来。
然后,他就一贯在朝堂上混日子。

王维内心是信佛的,但是他做不到真正放弃尘俗,出家为僧。
由于不当官,就没有钱坚持他的生活水平,他只有写诗来抒发自己的那种隐士情怀。

王维写军旅诗、山水诗和田园诗都写得很好,由于懂绘画和音乐,能够很奥妙地把绘画和音乐上的技巧融入到诗作当中去。
读他的风景诗,有时候就跟看名画一样赏心悦目。

比如他写边塞诗便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田园诗就写“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非常故意境。

由于以画入诗,让人读了以为有一种自然、寂静的美感。
特殊适宜夏日午后泡一杯清茶,逐步地细品。

王维这一首《秋夜独坐》与他别的名作比起来,谈不上什么好。
只是诗中的内容,代表了他中年往后的心声。

虽然对付不信佛的人来说,这首诗中的内容会让人以为以情说理,并不符合逻辑。
但是由于感情真切自然,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以是也一贯很受欢迎。

尤其是这一首诗中通过“雨中山果落”和“灯下草虫鸣”两件事,来启示禅思,让人物和植物、动物来共情,感想熏染到世间生命的无奈与凄凉。

野果子结在植株上,如果不是雨水的外力,它不会这么快落地。
面对雨点的摧残,植物是没有本事反抗的。
但是,草虫就不一样了,它是动物,它可以用自己的力量,爬到房间避雨。

以是,这两句颇有一些禅意,通达佛理的人读了,会产生一种“顿悟”的觉得。
然后,对接下来的诗句,就会产生认同。

人也是动物,因此人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摆脱七情六欲带来的痛楚的。
若何摆脱七情六欲带来的痛楚呢?自然是斩尽三千烦恼丝,皈依空门了。

结语

王维虽然在写诗的时候喜好说禅,但是他一辈子都没有真正地出家当和尚。
他只是借着佛理给自己找到一个思想上的崇奉,让自己在觉得到迷惑和痛楚的时候,有一份心灵的慰籍。

一个热爱思考的人,如果没有崇奉,有时候就会觉得有点痛楚。
因此,不管信佛,或者是信道,找一个自己认可的东西来信一信,实在也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