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乃至有吹毛求疵者,说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赋新词强说愁 :屋上既有"三重茅”,该当属于茅屋的豪华版,不容破到漏雨,要不然是偷工减料的豆腐渣工程;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讲的也是"士“,不属于贫苦老百姓; 至于"南村落孩童欺我老无力",小孩子偷拿他老人家几根茅草开开玩笑,何必大呼小叫地嗟叹,小家子气反应过激,怎叫人相信他推己及人,"吾庐独破受冻去世亦足”呢?……

此说为笑谈不可当真,紧张还是教材收录古诗时,考虑到它的受众为小学生,意在加强美育的结果,内容选取的多是积极阳光喜悦的主题,苦大愁深的诗,彷佛于少年儿童来说太过沉重了。

杜甫草堂

杜甫入选小学语文教材中五首诗为何皆是他入蜀后在成都时所作

再说,杜甫草堂建在浣花溪畔,风景宜人,堪入画入诗。

如《绝句》(一):迟日江山丽,东风花草喷鼻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一二两句如粗笔勾画描述景物,二三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使全体早春画面色彩光鲜、虚实相生。
全诗对仗工致,但又自然流畅,毫无雕饰之感;所描景物清丽文雅, 格调清新脱俗,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
”这首诗不仅切夜、切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表现得十分生动。

而七言《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上苍。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尤为精彩明丽,对仗工致且朗朗上口。
倘若两句分为难刁难联也是极为工致的佳作,将四幅绝妙的美景呈现在人面前.

课文杜甫诗插图

可见杜甫的美学思想自成一家的,对诗歌意境的开拓贡献颇丰,还贡献了不少针言如《钱囊》诗"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化来的针言"囊中羞涩”。

巴山蜀水人杰地灵,天府之国美景丛生,杜甫也愉快。
但是古人"巴山蜀水悲惨地"的诗也不少,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更紧张的是,以景抒怀是诗歌常见的形式.杜甫寓喜悦之情于景。

杜甫草堂

杜甫只不过在成都呆了三年多韶光,却留下了许多温暖的诗篇,这与他在锦官城这段相对安稳的生活经历分不开的。
杜甫生平仕途坎坷,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尚淳”志向,却与长安无缘,饱受愁闷满怀的煎熬。
加上安史之乱,百口历经流落,常有举家无食的凄惶。
难得的是杜甫对苦难的感同身受,故多哀流民生活之艰辛之句。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长久流浪江湖的杜甫到了成都,在浣花溪草堂寺旁,靠故人故友高适等的帮助建起了自己的草堂。
高适和严武先后还常常帮助他。
甚至杜甫不用为生存发愁,"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了。

杜甫辗转流落来到入川后,暂居成都这一期间,不仅有了修了房,东飞西撞的鸟儿有了暂栖的小巢。
本来都喝了饯行酒欲出川的杜甫,平定了安史之乱后好友尹武回到成都,还为他谋得了生平最高的官职,节度使参谰工部员外郎一职。
杜甫诗歌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课文中杜甫诗图

生存环境,对杜甫这样一个感情敏感的墨客来说,影响无疑巨大。

比如入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一):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

以前收入的则是七绝句其余一首:黄四外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恋戏蝶时时舞,清闲娇莺正好啼。

这两首诗反响了杜甫经由奔波流落之后,暂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墨客对早春时节自然界欣欣向荣景象的欢悦之情,以及《田舍》"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需纵酒,青春作伴好回籍”等,俱是充满了轻松喜悦的心情。
"花径未曾缘客扫,蓬荜今始为君开","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俱是那时所作,流露出充满了轻松喜悦的心情。

课文中杜甫插图

"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在成都写下的诗作,在他飘泊的生平中弥足宝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是在成都所作,不过是中间发生了小波折,高适严武等资助之人出川去了,又陷入了困境。
杜甫在湖北瀼西还有另一处草堂,即《又呈吴郎》所指"堂前扑枣任西邻“之处。

可惜杜甫只在四川住了五年,成都呆了三年零八个月,工部员外郎的幕僚生活又不适应自己辞掉了.就因严武溘然病故失落了依赖,在765年杜甫离开四川,再也没有回来过了。

小学课文的古诗多,杜甫入选的仅管只有五首,看惯了他老夫子的沉郁抑扬,让人觉得眉头紧锁的诗圣,他也曾有过"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轻松惬意光阴……

参考书目:《杜甫传》 冯至 公民文学出版社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