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记载,战乱之前,唐朝人口约为五千多万,战乱平定后仅剩一千多万,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所言:民坠涂炭,无所控诉。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庶民百姓,都深受其害。

尤其是那些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大墨客们,也是受尽了颠沛流离之苦。

杜甫便是个中的代表。

安史之乱杜甫写下生平最沉痛的一首诗意境直逼离骚

战乱伊始,杜甫刚升任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八品),出息一片光明。

当时他的妻儿都在奉先,安禄山史思明背叛的传来时,他正去探亲的路上。

最开始的大半年杜甫和妻儿一贯待在奉先避难,但当安禄山大军攻破潼关,唐玄宗携妻带子狼狈逃出长安后,忧国忧民的杜甫再也坐不住了。

他独自一人前往新帝李亨所在的灵武,希望为国效力,不料,半路被抓回长安。

幸而当时杜甫声名不显,官职卑微,并未被囚禁。

当时有名遐迩的王维就被声名所累,当了安禄山的“伪臣”,这点来看杜甫还是幸运的。

身在沦陷区的杜甫,亲眼目睹了战乱后长安冷落破败的景象,悲痛不已,写下了一首千古名作《春望》,将爱国思亲之情写到了极致。

全诗如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歌首联描写的是他在长安所见之景,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首都长安在叛军的铁蹄下已沦陷,只有山河依旧不改其形,

又是一年春天,只是长安城里,人烟荒漠,杂草丛生。

一个“破”字写出了长安沦陷后的残败,而“深”更是突出了这种荒凉景象。

当年长安的春光是何等妖冶,莺歌燕舞,烟柳画桥,车水马龙,如今只余残垣断壁,荒草杂木。

这样触目惊心的景象,抚今追昔,怎能不令墨客感慨万千呢?

紧随着的颔联将墨客迸发的伤感之情描写到了极致。

他看着盛开的花儿,想到国破家亡,而涕泪横流;他听到鸟儿的鸣叫,勾起离愁别恨,内心愈发痛楚。

花无悲而有泪,鸟无恨却惊心,实在花鸟本无情,它们的悲,它们的恨全部来源于墨客的心情。

春天的花儿,本是娇艳妩媚的;春天的鸟儿本是欢欣鼓舞的,只是墨客的内心痛楚不堪,以是这些花鸟也染上了忧闷之色。

这便是范例的乐景衬哀情,就像李煜的“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东风”,景物有多美好,墨客内心就有多愁苦。

如此写法,更能引发读者的悲哀之情,这便是诗词的一大魅力。

接着的颈联墨客的忧国之情又转为了思乡之情。

绵延的战火已经持续多时,良久未曾收到家里妻儿的音信,在这样战火纷飞的日子里,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了。

这里的“三月”点明了战役时日之长久,当时唐玄宗逃往四川,而李亨也是刚刚继位,唐朝官军一贯节节败退,这场战役还不知要持续多久。

也因此才突出了家书的宝贵,“万金”虽是夸年夜之语,却反响了墨客久久收不到家人信息的焦灼酸楚,而这也是当时所有深陷战役的百姓的心声。

末了尾联是对自身状态的一种描写,白发不胜簪,让人看了悲从中来。

自从离家后,一贯在战乱中奔波,只是中年的他已是满头华发。
他仿徨不安,常常以手掻发,愈发觉得头发稀疏,到末了连发簪都插不住了。

如今“地中海发型”是很多人调侃的工具,而这里的杜甫则让人充满了同情。

他的“白发”是愁出来的,忧国忧民,思家念亲,而他“搔头”是为理解愁,只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他“搔头”也是如此,愁更愁。

他没有极力刻画自己忧闷的形态,只因此“头发”的洁白、稀疏,侧面反响了内心的愁闷,这样的描写令民气疼不已。

整首诗沉郁抑扬,符合杜甫一向的风格,正如吴汝伦所言:字字沉著,意境直似离骚。

杜甫总是能推己及人,以自身经历,写出广大百姓的心声,这大概便是他的诗能引起千古共鸣的缘故原由吧。

不知你怎么看呢?

- END -

作者:凯紫

看完的读者,记得给凯哥点个赞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