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宰相张九龄曾作《题谢公楼》诗一首:“谢公楼上好醇酒,二百青蚨买一斗。
红泥乍辟绿蚁浮,玉碗倾黄蜜剖。
”昔日汀州城里曾建有谢公楼一座,以是,许多人认为这首诗是张九龄游历汀州时所作。
这一说法自清代以来以讹传讹,流传至今。
实在张九龄是否来过汀州,只要大略理解一下张九龄的平生便原形大白。

张九龄是我国唐代宰相,著名墨客,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生于678年,卒于740年。
汀州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建州,汀州建州四年后张九龄就去世了,那时的汀州还只是初创期间,州址位于上杭城北15里的长汀村落(现上杭九州乡,又称旧州)。
多少年后,州治迁居至东坊口大丘头(现长汀城东5华里的草坪一带)。
又经历多少年后,由于“民多疾疫,岁屡不登”,“吏民进状请迁治”。
于是,汀州刺史陈剑于唐大历四年(769年),将汀州州治迁居至“卧龙山阳白石村落”(即现长汀城址),“筑土为城”。
这便是汀州历史上的三次迁徙。

以上史料表明,在张九龄去世29年后,汀州才迁至现址,而汀州谢公楼的建造则肯定是在汀州迁址之后的事了。
汀州谢公楼究竟建于何时?志书中并无确切的记载。
宋开庆元年(1259年)的《临汀志》中,没有汀州谢公楼的记载,清乾隆《汀州府志》,则记载谢公楼“在府南”,即现汀城南门一带。
由此推断,谢公楼该当建于宋开庆元年之后、清乾隆之前。
因此,张九龄绝对不可能到过他去世后数百年才建的汀州谢公楼。
实在,民国《长汀县志》也对张九龄是否来过汀州存疑。
但听说广东《韶州志》里,记载了张九龄的谢公楼诗,以是有人认为张九龄一定来过汀州谢公楼。

谢公楼即谢楼。
谢(464-499年),南朝齐墨客,他发展了我国的山水诗,并善辞赋和散文,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谢于南齐明帝建武年间(494-496年)出任安徽宣城太守,任上于宣城城关陵阳山顶造一室,取名曰“高斋”。
后来,宣城人为怀念谢,于“高斋”旧址新建一楼,初名“北楼”。
“北楼”建成后,引得浩瀚著名墨客如李白、白居易、杜牧、韩愈、黄庭坚、苏辙等慕名到安徽宣城登“北楼”凭吊谢。
个中唐朝著名墨客李白曾多次到宣城,登楼凭吊,赋诗抒怀。
个中《秋登宣城谢北楼》,随处颂扬,千古流传,其诗曰:“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正由于李白这首诗的末了一句“临风怀谢公”,北楼才被改名为“谢公楼”。
该楼从此扬名天下,是江南四大文化名楼,成为中国传统诗歌的一处标志。

张九龄谢公楼题诗考

张九龄没有到过汀州是毋庸置疑的,更不可能登汀州谢公楼。
但《韶州志》里记载张九龄的谢公楼诗,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实在,唐宋以来,文人雅士凭吊怀古衍为风尚,成为嘉话。
张九龄身为宰相,又是著名墨客,他完备有可能和李白等文人一样,发思古之幽情,慕名到安徽宣城谢公楼,思念前辈墨客,并写下了题谢公楼一诗。

这样,所有的疑问就迎刃而解了。
古代由于资讯不发达,外地早就有的谢公楼不为汀人所知,以为汀州谢公楼乃天下唯一。
实在,汀州的谢公楼是仰慕墨客谢和受安徽宣城谢公楼的巨大名声传染而兴建的(古代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张九龄到过的谢公楼,彼楼非此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