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夏秋冬的诗词1000首》(1)

1、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唐代〕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裴回 一作:徘徊)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落月 一作:落花)

描写春夏秋冬的诗词1000首1

译文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了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彷佛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水波荡漾千万里,春天的江上哪里没有通亮的月。
江水弯曲地绕着芳草丰茂的原野流淌,月光下的春花晶莹洁白。
月光皎洁,以是不以为有霜霰飞扬,洲上的白沙和月色领悟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和天空变成了一种颜色没有一点眇小的灰尘,通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
江边是谁最先看到玉轮?江上的玉轮又是从哪一年开始照临人间的?人生一代一代地没有穷尽,而江上的玉轮却年年都相似。
不知道江上的玉轮在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送走流水。
天上的白云如游子的白帆悠悠远去,给青枫浦边的思妇留下无尽的相思之愁。
哪家游子今晚坐着小舟飘荡江湖?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可怜楼上徘徊不去的月光,该当照耀在思妇的装扮台上。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也拂不掉。
这时相互望着玉轮却不能互通音信,我希望追随月光去照耀着你。
鸿雁一直地飞行也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幽潭,可惜春天已过了一半自己却还不能回家。
春天随着奔流的江水逐渐消散,江潭上的那轮落月又一次向西倾斜。
斜月逐步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间隔无限迢遥。
不知道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玉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张若虚

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墨客。
扬州(今属江苏)人。
曾任兖州兵曹。
生卒年、字号均不详。
业绩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
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玄宗开元时尚在世。
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
个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随处颂扬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朴拙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措辞清新幽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觉得。

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宋代〕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喷鼻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溪桥 一作:溪头)

译文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
田里稻花飘喷鼻香,蛙声阵阵,彷佛在见告人们今年是一个丰收年。
天边几颗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昔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地皮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涌如今面前。

赏析

  从《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由作者奥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样平常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由于月光明亮,以是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荡。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韶光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垂垂吹拂时,每每特殊感到清幽。
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致描述得令人悠然憧憬。

  接下来“稻花喷鼻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野外,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迎面而来的漫村落遍野的稻花喷鼻香,又由稻花喷鼻香而遐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
此时此地,词人与公民同呼吸的欢快,尽在言表。
稻花飘喷鼻香的“喷鼻香”,固然是描述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民气头的甜蜜之感。
在词人的觉得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
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
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前四句便是纯挚的抒写当时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想熏染,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
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面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利用对仗手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宁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
特殊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迢遥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村落庄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只管很熟,可总由于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怀了超越“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附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
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附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喷鼻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表示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措辞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备是平平淡淡。
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
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
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生平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争规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激情亲切,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训斥;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古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见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3、登高

杜甫〔唐代〕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羽觞。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无边无涯的树木萧萧地飘着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驰而来。
悲对秋天景色感慨阔别故乡长期流落,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困难至极,愁苦繁多,苍白鬓发如霜雪;生活潦倒失落意,刚停下手里装着浊酒的羽觞。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墨客,杜甫被众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其余两位墨客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差异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博识,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4、雪梅

卢钺〔宋代〕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喷鼻香。

译文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难以评议梅与雪的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斟酌。
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暗香。

赏析

  古今不少墨客每每把雪、梅并写。
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质。
如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就曾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峭壁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雪、梅都成了报春的青鸟使、冬去春来的象征。

  首句采取拟人手腕写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认输,这就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
次句写墨客在两者之间难以评判高下。
墨客原以为一挥而就,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虑。
“评章”即评价。

  后两句是墨客对梅与雪的评语。
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却没有梅花的喷鼻香味。
“三分”形容差的不多,“一段”将喷鼻香气物质化,使人以为喷鼻香气可以丈量。
古人已经把稳到梅与雪的这些特点,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王安石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但是此诗将梅与雪的不同特点用两句诗概括了出来,写得妙趣横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卢钺

卢钺,别名卢梅坡,宋朝末年人,详细生卒年、平生业绩不详,存世诗作也不多,与刘过是朋友,以两首《雪梅》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