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街文章的留言里,常常看到不少关于格律的争议,乃至有人说格律是近代人搞出来的东西,古人作诗是不搞什么平仄格律的,比如诗经、比如曹操短歌行、比如李白蜀道难....

实在老街以前写过关于格律诗出身的一篇文章《十分钟解释白 学习诗词创作不可不知的格律诗进化过程》 。
昨天又碰着了类似的问题,不妨再重复一遍,毕竟我的粉丝不多,那篇文章的阅读量也只有几千而已。
老街本日再讲一遍,希望会有更多的朋友知道下面这个问题怎么回答。

这个问题是:古人写诗词考虑平仄吗?

一、先秦到魏晋期间的诗与歌

前人写诗词推敲平仄吗这个问题很简单可是未必人人都知道

诗和词都是韵文,最早都是用来歌唱的,因此作者一定会考虑音韵的幽美。
2600余年前的春秋期间,咱们的老祖宗就开始研究“宫商角徵羽”。
在《管子·地员篇》中,有采取数学运算方法得到“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的方法,这五音是中国古乐基本音阶。

大家都知道诗经的风雅颂中:《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 ;《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敬拜的乐歌,这些诗都是入乐的歌曲。

还有荆轲刺秦的故事,荆轲将为燕太子丹往刺秦王,在易水饯行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诗与歌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古人一定会把稳音韵之美。

秦朝往后,汉朝乐府诗是诗歌史上的另一座丰碑,到了曹操期间,他们利用乐府古题创作了不少诗篇,例如《短歌行》、《龟虽寿》等。

小结:截止到魏晋期间,并没有平仄的观点。

二、南北朝齐梁期间永明体墨客的四声、平仄理论

关于四声、平仄的不雅观念是从南北朝才开始有的。
在齐朝永明期间,以“竟陵八友”为代表的永明体墨客开始把稳四声:平上去入。
个中平便是平声,上去入便是仄声。

以氣類相推,文用宮商,平上去入為四聲,世呼為永明體。
《南齐书》

后来的唐朝人特意记录了“宫、商、角、徵、羽”五个音与“平上去入”四声的关系:

宫商为平声,徵为上声,羽为去声,角为入声“(《文镜秘府论》引元兢语)

在齐梁往后,墨客开始把稳四声与平仄的运用,沈约等人乃至搞出了作诗要把稳的“八病”,“八病”之说完备基于四声与平仄理论,不过后人对付八病并不是完备认可。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把八病逐一列举了出来,他对付八病采纳了否定的态度:

有四声,有八病(四声设于周颙,八病严于沉约,八病谓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之辨,作诗正不必拘此蔽法,不敷据也 。

但是八病对付后来格律诗的形成起到了主要浸染,例如“平头”便是格律诗高下联平仄相对的理念。
《文镜秘府论》中讲解“平头”时,用了沈约批评的一个例子:

芳时淑气清,提壶台上倾。

两句诗的句式一样,都是平平中仄平,这在格律诗中是失落对,五律的第一句是押韵的平平中仄平,下句就该当是仄仄仄平平。
例如:

思君夜渐阑,载酒一相看。
《冬夜载酒于乡馆寻崔使君善为》(隋末唐初·王绩)

如果下句是平平中仄平,那么上句就假如仄仄中平仄,例如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李白 《送朋侪》

小结:四声、平仄是南北朝时齐往后才涌现的。

三、唐诗中的近体与古体

四声与平仄是南北朝齐梁期间才涌现的理论,也便是说:

齐梁以前没有什么平仄,当然写诗也不考虑平仄。

在四声平仄涌现以前都是古体诗
随着几代墨客的不断磋商,在初唐期间近体诗(格律诗)开始有了明确的规则,四种平仄相间的基本句式,按照对仗、黏连规则组合成了四种诗体。

格律诗在唐高宗期间被纳入了科举考试,举子们作诗时“平仄”有问题就出局了,当然是绝对不能有半点马虎的。

不过纵然是在唐朝,也不是所有的诗都要考虑平仄,很多墨客喜好写不讲究格律的古体诗,这类诗体只须要把稳韵脚的平仄,其他的字都不须要把稳。

例如李白《蜀道难》便是一首不用考虑平仄的古体诗。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上苍!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去世,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李白的《送朋侪》便是考虑平仄的格律诗: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小结:格律诗讲究平仄,古体诗除了押韵外不讲究平仄

四、古体诗押韵与平仄

刚才说了古体诗只须要把稳韵脚的平仄,但是有很多朋友并不理解这一点,因此缺点的以为不遵守格律读起来“押韵”便是古体诗了,这是一个不小的误解。
下面老街大略说说古体诗押韵要把稳的3个方面。

1、不换韵的古体诗

古体诗要把稳押韵符合哀求即可,押韵的字要把稳平仄,例如李白静夜思的韵脚都是平声: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昂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光、霜、乡,都是平声韵,第1句韵脚哀求不严、平仄无所谓,但是2、4句的韵脚平仄一定要同等,例如这首静夜思,在第二句或者第四句涌现仄声韵,就不是旧体诗了。
如果有人写出这样的“旧体诗”,你可以断定作者是个彻里彻外的门外汉。

注:在齐梁以前的古诗中,墨客也同样把稳到了押韵时平仄的统一,例如古诗十九首中的《青青河边草》,双数句都是押仄韵。

青青河边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2、换韵的古体诗

古体诗还有换韵,但是要把稳的是换韵至少要两句一组,也有三句一组、四句一组、多于四句一组的情形。
要记住:每一组的韵,必须平仄相同。

例如下面白居易的《长恨歌》节选的一段,老街按照换韵的情形分成了五组,每一组的韵脚平仄都是同等的。

第一组 四句一组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第二组:四句一组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典膏泽时。

第三组 四句一组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第四组 两句一组

承欢侍宴无空隙,春从春游夜专夜。

第五组 四句一组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两句一组的,必须两句都押韵,平仄同等;四句一组的,一样平常第一句也押韵,2、4必须押韵,平仄同等;

3、句中字不须要把稳平仄

古体诗的除了韵脚以外,不须要把稳平仄。
用不用律句是随意的,例如:

回眸一笑百媚生,平平仄仄仄仄平。
不是律句。
六宫粉黛无颜色,中平仄仄平平仄,是平起仄收的标准律句。

小结:古体诗押韵要讲究平仄

五、填词一定要把稳平仄

所有的词都是有词谱的,唐宋时根据乐谱填词,后来乐谱遗失落,改为依照词谱填词。
填词一定要把稳平仄,如果不按照词谱的平仄哀求填词,那么出来的“产品”最多算是古体诗。

有人搞不清楚李白《蜀道难》和《菩萨蛮》的差异是什么,老街见告您差异便是《菩萨蛮》“有谱”:多少字,如何押韵,平仄怎么规定,都是“有谱可依”。
《蜀道难》是古体诗,平仄不哀求,字数很随意,押韵也随意。

下面是李白《菩萨蛮》词谱: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换韵,两仄韵、两平韵。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 ⊙○◎●○○▲ ◎●●○△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 ◎●⊙○▲ ⊙●●○○ ⊙○⊙●△

“○”标平声 。
“●”标仄声 。
“⊙”标应平可仄 。
“◎”标应仄可平。
“△”标平韵 。
“▲”标仄韵。

小结:填词要讲究平仄

结束语

古人写诗词考虑平仄吗?

大略来说:齐梁以前的古人作诗不考虑平仄;齐梁往后的古人作诗分两种,作格律诗要把稳平仄,作古体诗只须要把稳韵脚的平仄即可。

其余,填词时一定要把稳平仄,必须依照词谱的哀求来填词,

@老街味道 #文化#

说不尽的悲欢离合,古人写过年最好的诗词是哪一首?

什么是孤平?格律诗中不许可涌现孤平,许可孤仄吗?

填词难还是作诗难?10分钟给您说说为什么是这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