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青自古都有,只管他们的职业不同,但有一个特点,纵然是表达自己很不满的心情。
也不会直接开骂,而是用一种比较高雅的办法--写诗。
喷得还非常有水平。

田舍 唐代: 颜仁郁 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田舍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讽刺对像:五谷不分、四体不勤,不知垦植辛劳、不懂谋生困难、耽于吃喝玩乐的寄生人群。

前两句写得非常贴切: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意思是:半夜里就喊起孩子们,趁著天刚清晨,赶紧去种田,瘦弱的老牛有气无力,正拉著犁在田里困难地走着。

自古文人也愤青不过他们的怫郁之意尽在优美的古诗词中

这一句写得非常贴近生活,估计墨客不是田舍出身,也是与田舍有很密切的关系。
小时候到了暑假双抢时节,常常天没有亮就被父亲从床上揪起来,趁天凉去割稻子,走到田间了眼睛还不想睁开。

后面两句是主题。
意思是:这些人啊不知道种田人的辛劳,就以为田里的稻禾是自然而然就长成的。
现在这种情形更多了,有一次在火车上,对面坐着两位女学生,火车经由稻田边时,指着稻田竟问我那是什么?

以是,生活环境的不同,不识田舍之苦也很正常。
特殊是现在城里小孩子,随着父母亲到城的农二代,基本上不知稻谷为何物,认为便是从超市买的。
在当时,这首诗喷得没有问题,现在也没有问题。

蚕妇宋代: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小时候学这首诗,老师教我们说通过以养蚕为业的农妇入城里卖丝的所见所感,揭示了怵目惊心的社会现实“剥削者不劳而获,劳动者无衣无食”的形象,表现了墨客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的不满。

实在这种想法从另一角度看有点偏执。
天下上每个人取得财富的能力不同,这是另一回事。
生产奢侈品的人,难道便是一定是奢侈品的拥有者才行?比如:生产法拉利的工人,就能买得起法拉利?显然不一定。

反过来想,咱们每个的所住的房屋是自己盖的么?每个人吃的大米是自己产的?

以是,蚕丝经由很多道工序才被织成布,流利到市情。
养蚕只是工序之一,墨客也达不到那种所谓对封建社会的控诉和反攻的境界。
也只是借此事发个牢骚而已。
没有教材上说得那么崇高。

咏柳宋代: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比较前二者,曾巩写诗讽刺的水平就高多了,表面上看这首描写的是柳。
实则是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专横狂的官场上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

诗的前两句是说: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专横狂。
诗刚开头即语带嘲讽、唾弃,它描写“乱条”如何倚仗权势,张牙舞爪,逞性妄为,实际上是在为全诗主旨作准备,亦即古人所谓“蓄势”。

蓄足了气势,则一定有力地得出颠扑不破的结论,于是后两句迎刃而解,警语立出: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寒冷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
“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肃的警告,振聋发聩,匆匆人警觉。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墨客对柳树的明显的抑低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专横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寻思。

如果说前三位写首诗抒发一下心中的忧郁,喷喷就算了,接下来这一位则不仅能喷,还能实干,而且还干成了,这便是冲天算夜将军黄巢。

题菊花黄巢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喷鼻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前两句是说,飒飒秋风卷地而来,满院菊花瑟瑟飘摇。
表明菊花的成长环境不太好,在秋风中瑟瑟飘摇,太可气了。

诗的后两句是说,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

这就首诗表达得非常直白,便是对现实不满。

由于黄巢本自幼饱读诗书,粗通笔墨,还长于骑射。
听说五岁时便可对诗,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便是一个落第秀才,屡屡不中,事事不顺,以为在当时社会处处受到了不平等的报酬,朝廷便是与自己过不去。
以是这哥们就来得比较直接:“为什么菊花就一定要在冷秋里开放?如果换我当青帝,我就把菊安排在春天里桃花一起开放。

末了黄巢还真将当年的誓言变为了现实,起兵造反,成为了压跨唐王朝的末了一根稻草。
从客不雅观上来讲,农人叛逆确实促进了封建王朝的更迭,主不雅观上则是一波人为了达成自己欲望而推翻另一拨政权而已。

解读

如果说颜仁郁由于惜农,而写出《田舍》讽刺那些四肢不勤的一群寄生虫,诗中写出了田舍的艰辛,很随意马虎得到田舍人的同感。

张俞喷的是社会分配不公正。
在对问题的剖析上稍有偏差,诗句用词比较夸年夜,“归来泪满巾”。
实际上全体生产供应链每个环节都须要人去完成。
且以当时的思想局限根本没有剥削阶级这样的意识,这首诗被过分解读了。

曾巩则站在全体社会的角度,该诗讽刺的工具紧张针对官场,将反动势力和官场小人比喻成柳枝,警告他们,终归会邪不胜正。
出发点很高,古今适用。

黄巢则全完由于自己人生的不顺,对全体社会不满、对朝廷不满,直接表露了自己想法。
况且,黄巢不是那种只会发牢骚的怨妇,末了还实现了当年“他年我若为青帝”的誓言,只管韶光比较短暂。
以是,黄巢所写的喷词,也是最有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