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冲虚

《道德经》第四章,紧接着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之后提出:“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这一句话我们要先理解“冲”与“盈”的关系,“冲”代表的是虚而不满,绵绵不绝;“盈”的意思则是多、满、无以复加。

“冲”就好比是深邃的山渊,一缕阳光从上而下延绵不绝,不断接管阳光赐予的能量,也在不断开释让山川草木,潜水溪流能够成长,涓涓汩汩而流注不休;“盈”就好比是一个水杯,一个水盆,只在接管能量,却不开释,不一会儿就满了,连续往里面加水就溢满而出。

总之道家是崇尚“冲”而不用“盈”的。
人也是一样,人从实质上来说也是一件容器,这件容器关键在于人的利用和认知,不过好在人的各种条件,决定了人必须往“冲”的方向去发展,但是现在有的人并不会很好的利用自己的身体,吃得多,动得少,“盈满”之后疾病缠身,自怜自爱。

道德经玖冲而不盈和光同尘

做到冲虚之后,达到不满不盈的境界,自然可以做到抑扬尖锐,化解各种轇轕。
再去参合光景与尘象,澄澄湛湛,和而不杂之后就能够理解:人非人、神非神、仙非仙、道非道、名非名,假使真能有一个主宰万物的上帝存在,那么这个上帝又是谁的孩子呢?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不过老子是聪慧的,上帝的父母我们姑且将他称呼为名象的“道”,这便是“象帝之先”了。

这一章的原文基本已经阐明清楚,非常好理解,关键在“冲、盈”的体察。
这一章在后世常常会被列入了修仙术和帝王术的内容。

个人教化

从个人教化层面上来说,无论是炼气化神,还是吐故纳新,都要保持“冲虚”的状态,让心念流转,不沉浸于纠缠与骚动之中,如此来就能够参透“和光同尘”不与世俗与世浮沉,超凡脱俗,我即是我,我即非我,谁即是我,我即非谁,万物齐平,不留痕迹。

将这一套法则利用的最好的世俗中人,便是唐朝郭子仪
关于郭子仪的故事,“王庶文讲坛”以为很有必要讲一讲。

郭子仪是地隧道道的武举出身,历任军职,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被任命为卫尉卿、灵武郡太守、克朔方节度使,屡战有功,后来玄宗仓皇逃脱进入四川,太子李亨登基,拜郭子仪位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总节度使的权益。

两年往后郭子仪率15万大军收复长安,唐肃宗亲自前往灞上犒劳军士。
不过这只是表面事情,实际上肃宗非常忌惮郭子仪的军权过大,于是派寺人鱼朝恩为不雅观军容宣慰使来监军。
鱼朝恩虽然寺人出身,却代表了天子的意志,在军队中四处掣肘,让郭子仪头疼不已,只好缴械兵权,回归京师,奉命闲居,一点怨恨都没有。

接着史思明又再派兵攻陷河洛,西边少数民族也趁机逼近长安,实在是内忧外祸,唐肃宗不得已只好再次启用郭子仪,封为汾阳王,郭子仪也不负众望率军收复洛阳。
不过战事结束后郭子仪又再次受到天子的质疑,肃宗去世后,儿子李豫继位便是唐代宗。

唐代宗亲信程元振的谗言,再次罢免了郭子仪的统统兵权,只让他去监督建筑唐肃宗的宅兆。
郭子仪深知帝王之术,立时将肃宗期间留下的上千篇机密文件全部上缴给了代宗。
代宗心生惭愧,自己下诏说:“朕不德,治大臣忧,朕甚自愧,自今公毋疑。

紧接着大唐又再次陷入内忧外祸的田地,梁崇义盘据襄州,仆固怀恩屯汾州,暗中约召回纥、吐蕃寇河西、践径州、犯奉天、武功。
这如此局势下代宗也模拟他祖父玄宗,逃离京城避难。
此时,郭子仪又再次临危受命,封关内副元帅,军威大震,吐蕃连夜溃散,再次收复两京。

从郭子仪的故事中我们能看到什么呢?“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人生境界犹如天人,不居功自傲,不自怜自爱,国家须要他的时候,不顾统统,立时开始行动;国家疑惑他的时候,他也不顾统统,也不怨恨任何人,郭子仪该当算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做到“福禄寿考”四字俱全的人。

他这生平的造诣完备可以归咎于“冲虚”与“和光同尘”的境界,生命是须要感想熏染的,无论顺境还是困境,都没有沉浸在某一个点,而是一直的完成个人身份的转化,生命的能量源源不断地吸取养分,也在源源不断地开释出去。

在开释的过程中虽然建立了丰功伟业,可是并不闪耀,并不刺眼,统统都很自然,能够体谅和体谅他人,自己受到不公正报酬的时候又有容纳之量。

好了,关于“「道德经·玖」-冲而不盈,和光同尘”的内容就到此结束吧,本日的内容您只需记住两点:第一、道家中的“冲”代表的是虚而不满,绵绵不绝的境界;第二、郭子仪是中国历史唯一一个做到“福禄寿考”四字俱全的人,缘故原由在于他对“冲而不盈,和光同尘”的学习和利用。

感激赏阅,您的关注是对“王庶文讲坛”最大的鼓励。
“王庶文讲坛”致力于中西方文化、历史、美文、诗词创作,感激您的支持。

#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