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铁成,河南省郾城县人,1946年生。
河南大学美术系毕业,曾任河南省京剧团舞台美术设计、省图书馆古籍整理部副主任、省公民大会堂党委副布告。
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诗词学会会员,省老年诗词研究会副会长,郑州诗词学会副会长,《河岳诗词》副主编,《郑州诗词》常务实行主编。

越剧

吴中九派尽坤伶,沪上一腔天下惊。

越女折枝调浪客,耶溪溅水和飞声。

梨园春色‖越剧名家十八咏

红楼梦觉缠绵意,碧玉簪藏怨悔情。

啼笑满台家国事,戏班万树此花明。

越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被称“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 ,国外称“中国歌剧”。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天下,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化。
越剧长于抒怀,以唱为主,声音幽美动听,演出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有称“女子科班”。
第一次称“越剧”是《报告》始称为“越剧”。
受李白《越女词》启示,统称为“越剧”至今。

越剧花衫鼻祖·施银花

花衫泰斗犹封后,幼年困难老异域。

依月背词扪白虱,随风科戏拜明皇。

江南虹口歌翎乱,台北清斋舞袖长。

二度梅开叹夫婿,一湾烟水隔苍凉。

施银花(1910~1984)浙江嵊县施家岙村落人。
名列《中国越剧大典》名人卷。
她是女子越剧的开拓者,女子绍兴文戏期间的著名旦角,有“花衫鼻祖”之誉。
唱腔学习继续名旦琴素娥的花腔,婉转圆润,被称为施腔。
被誉为越剧泰斗、越剧皇后,并冠为“三花”(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之魁。
曾移演《雷雨》,开女子越剧演出时装戏之先河。
拿手戏有《方玉娘》《玉蜻蜓》《十美图》《双金花》《二度梅》等。
1937年,上海丽歌唱片公司录制12张唱片。
1950年随丈夫王金宝去台湾,参加凯歌越剧团为客师。
1984年患乳腺癌去世。
享年76岁。

越剧名旦·赵瑞花

悲旦声容绝古今,乡歌入戏悦民气。

祖传撑筏潮头号,师命拜神台下吟。

六月雪飞蒙冤血,三门街乱荡忠襟。

芳魂归里依松月,漫舞初停自操琴。

赵瑞花 (1912-1982)浙江嵊县孔村落人。
12岁进第一副女子越剧科班学艺,工花旦。
与施银花、王杏花齐名称誉\公众三花\"大众。
以《龙凤锁》之金凤、《双珠凤》之秋华两角广受不雅观众青睐。
1924年随科班来上海演出,后随班在浙江演出5年多。
1932年与魏素云领衔组成“瑞云舞台”,后因战乱避难到上海。
1940年仅30岁,却已获老牌名旦称号。
其唱白咬字准、吐字清、发音洪亮。
唱腔以朴实明快的为根本,糅入嵊县牧歌小调,唱来凄清婉转,朴拙动人。
《叶喷鼻香盗印》为其成名精品,拿手戏还有《六月雪》《三门街》《孟丽君》《盘夫索夫》《方玉娘哭塔》均为其拿手好戏。

越剧名旦·王杏花

拜师奇梦早登坛,挥袖方知学艺难。

宿庙常惊鸮鸟泣,换衣犹怵痞氓不雅观。

口碑流布尊皇后,文墨鼓吹刊报端。

人誉头牌彩花旦,含羞饮泪不轻弹。

王杏花(1917—1999)出生于浙江新昌城西蟠龙村落,14岁开始学戏。
1936年秋,灌录了《志贞哭图》唱段,是女子越剧灌录的第一张唱片,功垂越剧史。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与施银花、赵瑞花、姚水娟并称“三花一娟”。
擅青衣、闺门旦,并力求变革。
紧张作品《叶喷鼻香盗印》、《玉堂春》、《孟丽君》;除此,还演出巴金《家》改编的越剧中紧张人物梅小姐。
人誉“越剧皇后”。
耄耋之年进述她越剧生涯沧桑岁月,闻之泪下。
1971年退休,1999年10月病故于上海。

越剧名旦·姚水娟

人性三花不胜娟,波折百载实堪怜。

沪杭牌满争先后,衢巷人空品管弦。

碧玉簪催台上泪,豪情女结狱中缘。

非干断臂牛棚事,未必沉疴赴地府。

姚水娟 (1916—1976) 浙江省嵊县后山村落人,原名姚文贤。
1930年进群英舞台科班学艺,先工生,后工旦。
开笔师父为男班演员竺焕泉,武师傅为绍班竺基焕,姚初入戏班就学得踏实的基本功。
1932年春被越新舞台聘为客师,流动演出于嵊县、宁波、绍兴城乡。
6年中对〔四工调〕唱腔有所创新。
先后演出《西施》《狱中缘》《冯小青》《燕子笺》《貂蝉》《天雨花》《孔雀东南飞》等新编剧目,社会影响日益扩大,被报刊冠以\公众越剧皇后\"大众称号。
1939年出版越剧史上第一本个人专集《姚水娟专集》她工于情,寄于声,当时浙江省省长张载阳,台间高呼\"大众妙哉!妙哉!三花不如一娟!\"大众从此,誉满戏班。
1976年患癌病逝于杭州。

越剧名旦·袁雪芬

开国旌旗万里红,喜临嘉典泣如童。

弹丸恫吓扶田汉,粪矢风波仗鲁翁。

梁祝哭灵双化蝶,西廂待月独惊鸿。

平生得意弦歌久,怕与人间他曲同。

袁雪芬(1922~2011)浙江绍兴人,中国越剧泰斗,越剧袁派创始人,工正旦。
1933年学艺,在杭沪等地演出《喷鼻香妃》《红粉金戈》《木兰从军》《阴郁家庭》《王昭君》等。
她负责唱戏,洁身自励,持斋茹素。
唱腔韵味醇厚,誉满江南。
1946年先后被泼皮抛粪、寄子弹恫吓,各界为之鸣不平。
1949年参加第一届中国公民政治协商会议,并登上天安门,出席开国大典。
1953年,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成为影史经典。
2011年逝世,享年89岁。

越剧名旦·筱丹桂

越星皇后逸如神,泪血遗书难做人。

八载沪杭台榭满,千回悲喜舞歌新。

衔杯醉酒娇无力,盗草救夫怜有嗔。

命苦当年童养媳,雨微风烈别尘凡。

筱丹桂 (1920—1947) ,越剧名旦。
本姓钱,名春韵、春凤,嵊县长乐人,幼年丧父,8岁为童养媳。
刻苦学艺,有所成,曾有“三花不如一娟,一娟不如一桂”的说法。
她嗓音甜润,扮相标致,文武兼长,旦角戏和女扮男装戏均很出色。
被誉为越剧皇后,女伶最早冠“皇后”之人。
与名丑贾灵凤互助,灌有《王文品箫》《拷红》《玉蜻蜓》等唱片。
擅演《后朱砂》《樊梨花》《白水滩》《泗州城》《沉喷鼻香扇》《华美缘》《玉蜻蜓》《贵妃醉酒》等。
1947年10月13日下午服来沙尔饮恨而去世,留下“做人难,难做人,去世了”字句。
享年27岁。

越剧名旦·傅全喷鼻香

家贫命贱讳喷鼻香郎,学艺偷师名早扬。

人比黄花咏清照,魂欹青冢舞王嫱。

幕间不雅观影眸随转,台角闻声心记详。

敬戏如天此生志,舍身抽骨近痴狂。

傅全喷鼻香,1923年生于浙江嵊县。
取名为孙泉喷鼻香。
当地人生女儿,称呼起来,都要加一\公众郎\公众字,她也叫\"大众喷鼻香郎\"大众。
父亲孙琴文,是打鼓佬,后任四季春科班鼓师。
傅全喷鼻香的嗓音通亮、音域宽广、润腔华彩,且真假嗓结合,曲调跌宕多姿、波澜起伏,演出富于激情,以\"大众花衫\"大众戏见长,善于演悲剧妇女形象。
36年冬,杭州萧山有家灯笼店的老板娘姓傅,一定要孙泉喷鼻香做过房孙女儿,泉喷鼻香父母看老太太心诚,就赞许了,改姓傅,名全喷鼻香。
代表作:《梁祝》《杜十娘》《情探》《孔雀东南飞》《李娃传》《李清照》等。

越剧生旦兼擅·竺水招

少就霜沙画鸟飞,竟成梨菊盛名归。

艺坛生旦文兼武,楚殿灵均讽或讥。

檀板高腔天上有,枪花功力世间稀。

可怜哀莫过心去世,刀白血红沾赭衣。

竺水招,原名竺云华,1923年出生于浙江省嵊县灵娥村落,越剧小生流派竺派创始人,越剧十姐妹之一,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12岁进晋溪后山村落科班学艺,工小生兼学花旦。
打下踏实的武功根本,成为女子越剧中少有的善于武功的演员。
演出剧目有《柳毅传书》《南冠草》《桃花扇》《莫愁女》《双枪陆文龙》《范蠡与西施》《武松与潘金莲》《孔雀东南飞》《白蛇传》等。
个中擅演剧目有《南冠草》、《碧玉簪》等。
1962年《柳毅传书》拍成戏曲片,为绝品。
周总理和邓大姐多次不雅观看竺水招演出。
后被伤害含冤自尽,惜哉名伶。

越剧名旦·王文娟

活脱潇湘林妹妹,轻歌曼舞醉孙郎。

葬花三泣犹堆冢,焚稿一吟堪断肠。

几折几波惊宰相,同心同道喜鸳鸯。

晚来寻梦庐山月,物我随风竟两忘。

王文娟,1926年生于浙江绍兴,戏剧演出艺术家,善于越剧青衣。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
曾担当和得到过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演员、上海市公民代表、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团长等职务和名誉。
荣获第27届上海白玉兰戏剧演出艺术奖终生造诣奖。
王文娟的唱腔夷易朴实,自然流畅,韵味浓郁。
紧张作品:《春喷鼻香传》《追鱼》《红楼梦》《则天天子》《忠魂曲》《西园记》《孟丽君》。
和孙道临爱情一波三折,阻力却越来越强。
后经张瑞芳见告了周总理和邓大姐,邓颖超邀文娟去西花厅。
邓大姐说:道临的问题,组织上都理解。
道临是个好同道,我和恩来以为你们两个挺得当的。
文娟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后喜结连理。

越剧名生·屠杏花

文武头牌女小生,英姿谁可辨雌雄?

一腔三啭春酥雨,双剑千花雪卷风。

认母庵堂抛富贵,追舟才子作书童。

楼台相会声情在,塞北江南闻泣鸿。

屠杏花(1913-1989),女,越剧小生。
浙江省嵊县人。
在施家岙女子科班学戏时,她由于读过两年书,可以通过缮写\"大众赋子\公众来记熟内容,除小生赋子外,还把旦角、须生的赋子也抄录下来,记得又多又熟。
比起班里不识字姐妹来,她戏懂得多,路子宽,后来还兼任过讲戏师傅。
她学艺专一,进步很快,在女班开蒙戏《双珠凤》中,她扮演小生文必正,扮相俊美,艺技非凡,成为女子越剧第一女小生。
与施银花领衔演出,被当时舆论界称为\"大众银杏并蒂\"大众。
此后又搬演《雷雨》,饰周萍,开女子越剧演时装戏的先河。

越剧名武生·竺素娥

困难苦恨似秋蓬,誉满江湖活武松。

年馑有家怜泣泣,晨炊无米乞喁喁。

三张高桌翻云底,百出清腔尊帝宗。

常忆当年祭台血,看今伶女志从容。

竺素娥(1916~1989)女,演员。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原名全芬,浙江省嵊县后隐士。
被誉为越剧天子。
有“活武松”“活吕布”之称。
名列《中国越剧大典》名人卷。
1930年3月,进入女子科班群英舞台,与姚水娟、范月楼、姚月明等同科学戏,初习正旦,又工武生。
一出《投军别窑》,使她崭露锋芒,成为其改演小生的迁移转变点。
演出了《花木兰》、《冯小青》、《天雨花》、《卧薪尝胆》等改良新戏,这是她艺术上的全盛期。
能从三只台子翻下,被称为越剧界盖叫天。

越剧须生·姚月明

月明池静小荷花,粉墨男子无不夸。

云手入行如笨鸟,登台傍角似惊蛇。

包公性烈忠君国,平贵情真唱武家。

风恶芙蓉凋落早,芳魂乡水绕仙槎。

姚月明(1917~1943)女,越剧名演员。
浙江省嵊县晋溪人,小名荷花。
名列《中国越剧大典》名人卷。
1930年进科班学艺,工须生。
学艺时天赋不高,学“云手”迟迟不会,学耍棍棍常落地,屡受师傅责骂。
但笨鸟先飞,多练多记,出科后成为有名浙沪的文武须生。
以科班头牌领街身份到上海演出。
为人正派善良,不多言谈,个性较强。
对跟随学艺的妹妹姚月花、姚月英,哀求极严格,不言而自威,妹妹和同班演员十分敬畏。
婚姻生活悲惨,受尽污辱,郁愤难申而患肺病。
还乡吐血而去世,年仅27岁。

越剧小生·范瑞娟

勤苦家贫先著鞭,救场毛遂得头肩。

行腔婉转随云鹤,方步从容定管弦。

梁祝看鹅喜交颈,西厢待月恨含烟。

宗师一代飘然去,弟子三千珠泪涟。

范瑞娟,女,别名范竹山,1924年生,浙江新昌人,越剧范派创始人、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代表作《梁山伯与祝英台》。
1935年入科学戏,工小生。
1938年随姚水娟到上海演出。
一次演出因生角竺素娥生病,她自我介绍救场成功,由此当上了头肩。
1945年袁雪芬、范瑞娟首次演出《梁祝哀史》,后拍为越剧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获奖。
2017年去世,享年93岁。

越剧小生·徐玉兰

莫道此君惟小生,岂知根底有谁同?

三张半桌人飞下,千闪两睛猴戏工。

火烧连营狙陆逊,大刀关赛过林冲。

世间传唱红楼梦,宝二哥哥无叟童。

徐玉兰(1921 — 2017),女,浙江新登人,1933年入新登东安舞台科班学花旦,后改须生。
学长靠短打、大小花脸和猴戏基本功,能从三张半高的桌子上翻下。
曾扮演过赵云、武松、关胜。
改唱小生是1941年在上海,当时与施银花差错,后与王文娟互助。
代表作有《北地王》《西厢记》《春喷鼻香传》《红楼梦》《追鱼》《西园记》等。
获第27届上海白玉兰戏剧演出艺术奖。
2017年因病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6岁。

越剧须生·张桂凤

桂凤馨鸣名早扬,初飞萧坎继苏杭。

李娃公子官家老,驸马金枝殿上皇。

花甲犹勤练腰腿,期颐在望咏宫商。

越坛春竹桃蹊下,十个须生九个张。

张桂凤(1922~2012)越剧演出艺术家,越剧张派须生创始人。
1922年生于浙江萧山。
1936年入科学艺,工须生,代表作《打金枝》等。
后进上海,是袁雪芬倡导的越剧改革的第一批参加者之一,加入袁雪芬、范瑞娟领衔的雪声剧团,1947年加盟范瑞娟、傅全喷鼻香领衔的“东山越艺社”。
建国后,历任华东戏曲研究院实验越剧团、上海越剧院演员。
唱腔刚劲挺立,声情并茂,刻画人物惟妙惟肖。
常演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打金枝》。

越剧须生·徐天红

九龄孤苦父仙亡,治艺百年垂世芳。

化蝶犹怜祝公远,名花独喜卖油郎。

秋江追渡艄翁诘,明月重圆钟老狂。

梦里千回起锣鼓,阿爹肩上看西廂。

徐天红(1925——2010)1925年出生于浙江余姚。
父徐锡源,初名阿志,7岁小学时老师给她取名徐美云。
9岁那年,父染伤寒亡故。
10岁学戏,习须生。
1940年春,踏上孤岛上海。
她哀求老板在海报中写“徐天红”这个名字,演出海报写道:“泰斗须生徐天红”,出票效果很好,上海开始接管这个姣好须生。
越剧四大须生之一,“越剧十姐妹”之一。

越剧须生·吴小楼

小伶天意降杭州,山色湖光歌满楼。

法海名高宰相子,上官蝉噪野风秋。

惊魂夜雨尘凡尽,天国风云青史留。

残烛半支声远近,越坛千绕永无休。

吴小楼(1926~1998),别号月楼,女,1926年生于杭州。
1935年入科学戏,工须生。
抗战爆发,回抵家乡。
在诸暨、嵊县一带演出。
不久随剧团到上海,唱二肩须生。
1940年上半年,任头肩须生,参与袁雪芬的越剧改革。
在《白蛇传》饰法海、《天国风云》饰洪秀全、《雨夜惊梦》饰魔王、《则天天子》饰上官仪、《喷鼻香妃》饰大和卓木等。
积极参与袁雪芬发起\"大众越剧十姐妹\公众联合义演《山河恋》。

来源《执手诗词》编辑:子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