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通灵祥瑞,为神灵圣王的专属座驾;
龙,富丽堂皇,曾作为封建帝王的象征;
龙,气宇轩昂,是中华民族的吉祥图腾;
龙,气吞山河,寓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自古以来,龙一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更是凝聚中华民族情绪的媒介。龙,作为传统文化中的力量、勇气和聪慧的象征,诠释着中国人的情怀,表示了中国人对天下的认知和审美。
从古至今咏龙的诗源远流长,本日禀享几首和龙有关的诗词。祝愿大家岁始辰龙、万象启新、吉祥快意、福运绵长!
1.最具意蕴的龙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个中《风》《雅》《颂》中均有涉及龙的诗句:
龙旂阳阳,和铃央央。鞗(tiáo)革有鸧(qiāng),休有烈光。
——《诗·周颂·载见》
“龙旂”,指画有两龙蟠结的旗帜,天子仪仗之一。整句意思是蛟龙旗帜随风扬,车上和铃响叮当。马辔铜饰光灿灿,俏丽饰物闪光芒。
这里的“龙”已全然不是作为动物“龙”的详细形态,而是皇权的代表。《周礼》中提到的“旂”,紧张为天子、诸侯所利用的旗帜,在阅兵、敬拜、会同、来宾、大丧、军事、野猎等多个场合利用。旗帜是一个国家或部落的紧张标志,其上所绘图案更是一个国家或集体的精神象征。
2.最尊贵的龙
古人每每以含龙的词语来代指帝王或与帝王有关之物。
龙行踏绛气,天半语相闻。混沌疑初判,洪荒若始分。
——《奉和登骊山应制》唐·阎朝隐
“龙行”展示了龙矫健凌空的势态;“踏绛气”则展现出一种文雅华贵之气,使人对龙腾云海之象产生无限遐想。全句意思是皇上一行脚踏紫气祥云,到半空之入耳见有人言语。此时彷佛混沌初开,仿佛洪荒才分开。
故宫博物院藏 清红彩云龙盅
《龙壁之城话龙年展》展出图片
3.最华美的龙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 《长安古意》唐 ·卢照邻
“宝盖”,古代帝王出巡利用的仪仗;“流苏”,穗状装饰品,装饰在马车、帐幕等上面,用五彩羽毛或丝线制成,是豪华的象征。雕有龙的富丽车盖承接着清晨的阳光,彩绘的凤辇挂着豪华的流苏映照着绚丽的晚霞。此句诗暗指长安城当时的帝王之气及帝都的繁华。
莫高窟第285窟 西魏 说法图局部华盖(右图,常沙娜整理)
4.最窘迫的龙
龙宫月明光参差,精卫衔石东飞时。
鲛人织绡采藕丝,翻江倒海倾吴蜀。
汉女江妃杳相续,龙王宫中水不敷。
——《琴曲歌辞·龙宫操》唐·顾况
此诗以龙宫为背景,描述了一幅神秘而壮丽的场景。龙王,神话传说中统领水族的王,掌管兴云降雨,龙王总是有着超乎平凡的神力,有能力搅动一方风云。但诗中描述龙宫水的稀缺和龙宫女子的渺茫相继,给人以思考人类生存和命运的感悟。
元代 朱玉 《龙宫水府图》
5.最具战斗力的龙
雾黑龙蛇斗,山昏虎豹嘷。......日月依龙德,风云挟豹韬。
——《上云内帅贾君》金元·麻革
用“龙蛇斗”“虎豹嗥”等凶险的意象来比喻战役,将战役来临时兵火四起、江山黯淡的场面刻画得触目惊心。末了一句以龙喻圣君,“龙德”指的是贤人之德、天子之德。
清 佚名 《龙豹图》
6.最低调的龙
双歌入青云,但惜白日斜。穷溟出宝贝,大泽饶龙蛇。
——《早秋赠裴十七仲堪》唐·李白
荒僻滨海的地方出产宝贝,沼泽地区藏有许多龙蛇。比喻非凡人物每每产生于社会的下层。表达了作者对子弟朋侪的赞颂和鼓励关怀的情绪。
南宋 陈容 《九龙图》(局部)
7.最具禅意的龙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送僧归日本》唐·钱起
“水月”,佛教用语,比喻僧侣品质清美,统统象水中月那样虚幻;“禅寂”,佛教悟道时清寂凝定的心境。水中明月同您清寂空明的禅心相通,海底鱼龙也跃出碧波聆听您诵梵经的声音。此诗写作者送别日本僧人,句句利用佛家术语,充满宗教色彩。
8.最富想象力的龙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精卫词》唐·王建
见告填海的精卫鸟,如果海水枯竭成了一个干池子,那么海水中的鱼和龙可怎么办呢?诗中富有童趣,让神话传说变得活泼了不少。
9.最痴情的龙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鸿雁一直飞行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传书的鱼龙潜游很远但不能游到你的身边,只能在水面激起阵阵波纹。“鸿雁”“鱼龙”本是书信的象征,但奈何山高路远,它们无能为力,可惜光不度,只能水成文,落得空留神。可见墨客思念之深切。
南宋 陈容《九龙图》(局部)
10.最博识的龙
襄阳太守沉碑意,身后身前几年事。湘江千岁未为陵,水底鱼龙应识字。
——《襄阳怀古》唐·鲍溶
襄阳太守沉碑,指杜预刻二碑记功之事。“水底鱼龙应识字”是说那沉入水底的碑石上的笔墨,连水底之鱼都能看清,也表明人的功业是不会随着岁月的沧桑而消逝的。
11.最励志的龙
鱼龙多处凿门开,万古人知夏禹材。
青嶂远分从地断,年夜水高泻自天来。
风云有路皆烧尾,波浪无程尽曝腮。
——《晚登龙门驿楼》唐·许浑
古人认为鱼是未化成龙之身,诗中说鱼跃龙门,化身为龙时,须以雷电烧其尾,才得以成龙。墨客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寓物言志,才有了“烧尾成龙”这个独特意象。鲤鱼跃龙门的鱼龙变幻纹饰,作为吉祥图案一贯受到人们的喜好。
绣鱼跃龙门图丝荷包 《龙壁之城话龙年展》展出
12.最霸气的龙
天昏地黑蛟龙移,雷惊电激雄雌随。清泉百丈化为土,鱼鳖枯去世吁可悲。
——《龙移》唐·韩愈
韩愈的诗惯用借喻,以龙代天子,以天昏地暗衬朝政,韩愈的心里应该是对当时的朝廷充满了失落望。屡次被贬,远至潮州三百里;奸佞当道,高下求索,寻不到求解之路。直到末了“ 清泉百丈化为土,鱼鳖枯去世吁可悲”,就像大唐的命运,无论盛世大唐多么美好,顶峰之后也都步履维艰,道阻且长。
南宋 陈容《九龙图》(局部)
13.最洒脱的龙
当年双桧是双童,相对无言老更恭。庭雪到腰埋不去世,如今化作雨苍龙。
——《塔前古桧》宋·苏轼
“桧”,是一种常绿乔木;“苍龙”,指威武雄壮的龙。这实在是苏轼的自喻诗。古桧饱经风霜,受尽磨难而不折不挠,“庭雪到腰埋不去世”,非但不去世,反而终于化作两苍龙,腾云驾雾,遨游穹苍。这是何等的气概!
南宋 陈容 《雷雨升龙图》
14.最哑忍的龙
蛟龙潜匿隐苍波,且与虾蟆作混和。等待一朝头角就,撼摇霹雳震山河。
——《咏龙诗》金·完颜亮
金朝是由女真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完颜亮是第四位天子,他自幼聪敏好学,汉文化功底较深,雅歌儒服,能诗善文。该诗以龙喻人,短短几句,把潜龙的志向和抱负刻画得淋漓尽致。
南宋 陈容《九龙图》(局部)
15.最浪漫的龙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顾,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
诗中描写了花灯刺目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那年元宵佳节绚丽多彩,热闹非凡,他在众里寻觅灯火阑珊处的“她”。
16.最务实的龙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陋室铭》唐·刘禹锡
山不一定要高,但山中有神仙就可以天下有名;水不一定要深,但水中有龙就能降福显灵。该诗以山水作比喻,解释对付一个事物不必光看外不雅观和形式,而要看它的本色和内容。
南宋 陈容《九龙图》(局部)
17.最聪慧的龙
父为鸿渐子鹏举,兄是龙驹弟凤雏。
——《贺阳帅 其二》宋·员兴宗
龙是一个神化了的象征,气宇轩昂,威武聪慧。古诗中常以含龙的诗句表现非同一般的人物,此处以“龙驹凤雏”比喻漂亮秀颖的少年。
18.最能蛰伏的龙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少年中国说》清·梁启超
潜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这篇散文具有强烈的鼓励性,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周易》里说“潜龙在渊”,没有厚积,就没有薄发。没有潜龙在渊,就没有飞龙在天。一个人越是熬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就越是成功。
南宋 陈容《九龙图》(局部)
19.最“多”的龙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念奴娇.昆仑》毛泽东
“玉龙”指终年积雪的昆仑山脉蜿蜒不绝,彷佛无数的白龙正在空中飞舞;“三百万”形容其浩瀚和壮不雅观。“飞起玉龙三百万”化用古人“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二句,借此形容雪山。“搅得周天寒彻”表示雪花的狂舞使得全体天下都被寒霜笼罩,寒冷至极。这首词是毛泽东主席登上岷山峰顶,了望昆仑山脉有感而作。
南宋 陈容 《五龙图》
20.最年夜方冲动大方的龙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七律·公民解放军盘踞南京》毛泽东
“虎踞龙盘”写了南京的雄伟气势,钟山像龙一样盘绕,石城像虎一样蹲踞,形容南京阵势险要。整句歌颂南京解放,表明中国革命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中国公民从此站起来了,反响出毛泽东感慨而冲动大方的心情。
总之,在诗歌的天下里,龙的形象既是自身经历与命运的感慨,又是帝王权力的代表,还是祥瑞文化的缩影,更是颂扬太平盛世的符号。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龙的诗句,
快来展馆里探求吧!
欢迎评论区留言和我们互动吧!
文 字:郭 凤
审 核:骆东峰 白 月
编 辑:王雅玲
责 编:王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