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黄垚、周勉、许雄、徐海涛
这是丰收的时令。人们再次在稻花喷鼻香里说丰年的时候,有这样一群人为每一年的岁稔年丰付出了生平的努力。
他们将仓廪实、稻禾喷鼻香的梦想写在大地上;他们在摆脱穷苦、奔向富余的“长征路”上走了一辈子;他们在热爱的地皮上,洒下了汗水、刻下了足迹、奉献了生平……
他们是袁隆平、申纪兰、黄文秀等“共和国勋章”和功绩名誉得到者,是为丰衣足食、公民小康不断奋斗的代言人。
一稻济天下,满眼稻金黄
“共和国勋章”得到者袁隆平。(新华社 李贺 摄)
三年困难期间,全国遭遇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急。“没有粮食吃,什么事干不出来,以是我决定从事水稻的研究。”自有这个想法开始,水稻就伴随了“共和国勋章”得到者袁隆平的生平。
从萌发造就杂交水稻的动机,到揭橥论文首次向天下发布“水稻的雄性不育在自然界中是存在的”;从3000多个杂交组合试验不尽人意,到成功实现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
这一起困难求索,袁隆平走得并不顺畅——质疑、失落败、挫折,如家常便饭;误解、反对、诋毁,曾跬步不离。
只管如此,他仍数十年如一日下田仔细照看他的“宝贝”,遇上雨天更要赤膊抢救。一次次苦心经营、历经失落败,终于取得打破。
2019年10月22日,第三代杂交水稻在湖南首次公开测产后组织不雅观摩、评议,这被他看作打破亩产1200公斤“天花板”的关键。
虽然测产结果是亩产1046.3公斤,但他信心满满——“第三代杂交水稻的潜力很大,上风很强,如果合营好一点的栽培技能,1200公斤完备没问题!
”
他也感到时不我待:“今后我更没有韶光变老了!
”
只管当时已年近九旬,袁隆平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常常不是洗脸、刷牙、吃早饭,而是下田。2019年9月17日,袁隆平被付与“共和国勋章”确当天,他还在田里查看杂交水稻成长情形。一年多后,纵然已到病危之际,他仍关心着稻子长势。
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
“我是洞庭湖的麻雀,更要做太平洋的海鸥。”正值收成的时令,满眼稻金黄,这位用毕生努力发展杂交水稻的追梦人,用一颗稻种,填满了天下粮仓。
离不开劳动,离不开群众
“共和国勋章”得到者申纪兰。(新华社 李贺 摄)
寒来暑往,在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落,曾有一位老人常年将自己地里的玉米侍弄得高大壮实。一挥一锄,她干得细致、卖力,直到90岁高龄。
她是“共和国勋章”得到者申纪兰。她“种地和做人一样,人哄土地,土地哄肚皮”的名言在村落里人尽皆知。她生平热爱劳动,也积极为劳动者谋利益。
“山是石头山,沟是石头沟,无土光石头,谁干也发愁。”20世纪50年代的西沟村落十年九旱,秃岭荒山。“留不住山上的树,就守不住沟里的地。”年轻的申纪兰在西沟四周的山山岭岭上摸爬滚打、困难种树。
凭着“能活一棵,就不愁一坡”的坚韧,几十年来,申纪兰和几代西沟人在四周荒山上栽了阴坡栽阳坡,不仅让荒山披上了绿装,桃树、杏树、连翘、沙棘活气勃勃,还要让农人有奔头、能致富。这位从地皮上干出来的劳模又马一直蹄带领村落民们学习办企业,构建村落里的经济支柱。
几十年来,申纪兰从不畏惧寻衅和变革,始终紧跟时期,希望将热爱的地皮变成更好的样子。这位第一届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议案、建议一贯聚焦屯子、农人——从“村落村落都要通水泥路”到“建筑公路不能侵略耕地”,从“搞好山区水利培植”到“老区如何致富”,从“新型屯子互助医疗”到“提高屯子教诲质量”……
“我是农人代表,只有生活在农人中间,才能更理解农人疾苦。”一份份来自屯子大地、不断被采纳兑现的议案、建议,写满了为民情怀与农人本色。
铭刻的足迹,心中的长征
“七一勋章”得到者黄文秀。(新华社发)
9月的广西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落,田里的稻谷已经成熟,处处是村落民们劳碌的身影。这是“七一勋章”得到者黄文秀生前战斗过的地方。2018年3月,不满30岁的黄文秀主动请缨来到这个深度穷苦村落担当驻村落第一布告。
初到村落里,困难比她想象中要大:全村落472户中有195户穷苦户,11个自然屯很分散,好几个屯距村落部都在10公里以上。望着面前这张大学生样子容貌的年轻面孔,一些村落民并不愿意多聊……
但这些都没有阻挡黄文秀开始自己“心中的长征”。她迅速调度事情方法,拜访穷苦户家不再直接问东问西,而是主动帮他们扫院子、种油茶、摘砂糖橘,一边干活一边聊家常。
驻村落两个月,她走遍全村落195户穷苦户,并绘制了百坭村落“民情舆图”,标注上穷苦户家庭信息。
白天挨家挨户拜访,晚上研究脱贫对策,制订事情方案推进……2019年3月26日,黄文秀驻村落满一年,汽车行驶里程约2.5万公里,当天她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我心中的长征。”
“我的方言进步了,可以和穷苦户用桂柳话互换了”“每天都很辛劳,但心里很快乐”……在扶贫日记里,这位年轻羞辱的姑娘存心记录下事情的点点滴滴。
驻村落期间,她带着村落民们发展壮大砂糖橘、油茶等特色家当。而今,脱贫后的百坭村落村落庄面貌日月牙异,水泥路通达各个屯,许多村落民都住上了楼房。在百布屯,澳洲龙虾养殖基地养了上万尾虾苗,附近的20多亩百喷鼻香果已经挂果。
今年6月29日,黄文秀成为29名“七一勋章”得到者中最年轻的一位。“文秀只是1800多位捐躯在脱贫攻坚沙场的英雄中的一个。”姐姐黄爱娟抚摸着沉甸甸的勋章说,“在祖国最须要的时候,他们贡献了光和热。”
作为从大山里走出的穷苦学子,信念的种子很早就在黄文秀心里种下。就读大学时,她在入党申请书里写道:“一个人要活得故意义,生存得有代价,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作出贡献。”
本日,在百坭村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投身到村落庄振兴中。虽然黄文秀的生命永久定格在了扶贫路上,但她用踏实足迹谱写的青春之歌,将被铭刻于心、永留山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