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欢畅的黄鹂,是春天的青鸟使,美好的象征。
优雅的丹顶鹤,人们更是喜好得不要不要的,美称它为仙鹤,授予它吉祥、忠贞、龟龄的象征。

而有一种鸟儿却悲催了,它一涌现,就意味着亡国、离去,伤春、闺怨等悲惨、悲苦、哀怨之情,它便是子规鸟,还有叫杜宇、杜鹃、催归等多个名字。

传说,它是远古时期蜀国的国王杜宇之魂所化而成。
杜宇,号望帝,后来失落国身死,魂魄化为子规,它鸣叫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以是叫杜鹃啼归。
再加上它的嘴呈现鲜赤色,以是又有杜鹃啼血这个典故。

子规在古代诗歌中常常涌现,用来抒写羁旅之思、哀怨之情、伤春之感。
笔者精心选取了十二首著名的子规诗词,请大家一起欣赏墨客们的子规情怀吧:

潇潇暮雨子规啼十二首著名诗词抒发诗人们的子规情怀

一、《子规》

唐:杜甫

峡里云安县,江楼翼瓦齐。

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

眇眇东风见,萧萧夜色凄。

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

在三峡之间,有一座云安县(今重庆云阳县),沿江两岸一排排阁楼,屋顶的瓦排列和鸟翼一样整洁。
阁楼的两边,被山中高大的树木包围掩映,整日里都有子规鸟在树上啼鸣。

东风缓缓吹来,枝叶随风舞动,晚上枝叶飘落,夜色愈加凄冷。
满怀客愁的人,哪能忍心谛听子规的悲鸣?偏偏此时的子规鸟,却故意傍人低飞,悲鸣不已。

杜甫自青年期间开始漫游吴越,与李白、高适壮游梁宋、齐鲁,到后来进入仕途,到处流落,居无定所,纵然到了人生的末了阶段,也是在一艘小船上孤苦伶仃地去世。

对诗圣来说,“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两句诗用在他身上是非常贴切的。

765年,诗圣已经是一位五十四岁的老人了,间隔他去世还有五个年头。
他流落在三峡周围的云安县,一天晚上,“日暮客愁新”的诗圣听着子规鸟的悲鸣,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诗圣思乡难归的内心悲哀。

诗圣心怀天下,他愿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子规鸟啊,你真不该打扰这位可敬、可怜的老人。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我听说好朋友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由五溪。
我要把我忧闷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贯陪您,直到夜郎以西。

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年)。
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当时在扬州的李白,听到好友被贬的后,写下了这首独具特色的送别诗。

诗仙便是诗仙,不服弗成,他想象之丰富,思绪之浪漫,绝非常人可比。
在这首诗里,他授予“愁心”以物的属性,而明月,则变成了一个理解自己的知心人,它将李白的深切思念和同情、关怀带到迢遥的夜郎之西,交给那遭遇不幸的朋友。

这首诗里的子规,用它的号泣,提醒了李白,王昌龄是“一片冰心在玉壶”,他遭到了诋毁,真是冤枉啊。

三、《送杨长史赴果州》

唐:王维

褒斜不容幰,之子去何之。

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

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

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

杨长史是王维的朋友杨济,长史是官名,相称于地方的秘书长。
杨济后来曾任大理少卿兼御史中丞,相称于最高法院副院长。
761年,杨济要赴蜀任职,在为他送行的时候,王维写下了这首送别诗。

这首诗的首联表明了王维对朋侪远行的担忧,中间两联寥寥几笔就把蜀地的险阻和景致的幽美写出来,诗中官桥的巫祝,树丛的女神祠,都是入蜀道上特有的景致。
王维又长于用数字加以夸年夜,一千里写尽鸟道,十二时写尽猿啼,完备避开了送别俗套,具有绝俗的诗情画意。

“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这一联,是说分离之后我们只能一同欣赏明月,你要多听子规啼鸣,而早日归来。
表达了王维对分别后情景的想象和对朋侪的殷殷嘱托。

当你背上行囊,从此一个人走,作为好朋友我感同身受。
从此,虽然我们身处两地,却日月同天,我会在这儿等着你归来。

王维希望,要子规鸟多多啼鸣,让他的朋友听了能心生思归,早日归来。

四、《子规啼 》

唐:韦应物

高林滴露夏夜清,南山子规啼一声。

邻家寡妇抱儿泣,我独展转何时明。

夏天夜晚寂静,高高的树林滴着雨露,南山的子规鸟儿,哀婉地啼叫一声,冲破了夏夜的宁静。

邻家寡妇抱着孩子在伤心地哭泣,我呢,也独自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不知何时才能挨到天明。

韦应物的这首诗,寄情于景,用悲惨的环境衬托出悲哀的心情,给人以压抑悲苦之感。
表达了韦应物关爱公民的思想感情。

韦应物出身崇高,少年期间是个纨绔子弟,后来发奋读书学习,终于成为一位著名的大墨客,一位勤政爱民、清正廉明的好官员。
这首诗里的子规,提醒着韦应物“一枝一叶总关情”啊!

五、《子规》

唐:顾况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蜀国的国君冤去世已经良久了,他的冤魂所化的子规鸟却长年啼叫,甚至口中流血,令人闻而悲凄。

如果历代的冤魂都能犹如杜宇那样化鸟鸣冤,那么这些鸟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山和树来居住呢?

这首诗表面写鸟,实际是写人,托子规以抒怀,将人间的冤屈之多且无处消解的现实尽收笔端。
表达了顾况对当时阴郁现实的不满。

顾况,字逋翁,是唐朝的一位官员,也是一位著名的墨客、大画家、鉴赏家。
他最著名的故事与白居易有关。

白居易年轻时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那时候应试有一个诀窍:“行卷”,便是将自己得意的诗文编成一个卷轴,呈送给德高望重的官员或者文豪,以求得他们的赏识和推举。

白居易就决定向顾况行卷,在顾况家里,白居易报上了姓名,顾况仔细地瞅了白居易良久,幽幽地说道“居易呐,长安可是国际化大都邑,米价昂贵,在此居可不易啊!

白居易赶紧呈上行卷,顾况接过一看,首篇便是《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东风吹又生。
”顾况拍案大笑:“刚才开了个玩笑,凭乐天的才华,在哪里居住都是很随意马虎的事啊!

由于顾况的赏识与推介,从此,白居易的名声大振。

六、《宣城见杜鹃花》

唐: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是数字的利用,“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奥妙利用三个相同的数字,表达了李白在阳春三月、鸟鸣花开的时节,思念他的故乡三巴的思乡感情。

七、《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

五代:李煜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

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

炉喷鼻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顾恨依依。

随着春天的归去,樱桃也已经落尽,只有那粉蝶儿还在翩翩双飞。
小楼的西面,子规鸟在深夜号泣。
倚着楼窗的玉钩罗幕了望,屋外暮烟低垂,令人倍感惆怅。

人们纷纭散去,小巷一片寂寂,只见袅袅残烟草色不清,怎能不让人感到悲情迷离。
喷鼻香炉里的烟袅袅升起,她看着绘饰凤凰的衾枕,拿着罗带,孤苦伶仃,回顾往事,只以为离恨依依。

樱桃是新春第一果,古代就有帝王以樱桃献宗庙敬拜的传统,这也表明了李煜的帝王身份。
子规鸟相传为蜀国的杜宇之魂所化,人们常常借它来表现亡国之悲。

李煜作为亡国之君,他听着子规的悲鸣,内心悲痛惆怅万分,就借小周后之口表达了自己亡国失落势、朝不保夕的忧闷仇恨之情。
一个“恨”字作为词眼,贯穿全篇,让人不忍卒读。

八、《春夕》

唐: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 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 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宅书动经年绝, 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 五湖烟景有谁争?

溪水流走,花儿凋零,这是多么无情啊。
在这无情的时节,我送着末了一缕东风吹过了楚城。
往事如梦,离家万里,夜里三更时分,树枝上子规鸟凄厉地啼叫把我从梦中惊醒。

家乡的书信已经长年断绝,春天万物萌生,镜中的我却已是满头白发。
由于自己的抱负未能实现而不愿归去,我要归去时自然就归去了,到那时,故乡五湖的风景又有谁来与我争抢呢?

崔涂用清丽的措辞、工致的格律、沉郁的格调,把暮春之夜时,他对家乡的思念写得深婉动听,极富诗意,反响了崔涂在仕途上进退两难的苦闷与彷徨。
浓郁的苦闷感情。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这一联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极为精彩。
措辞新奇、对仗工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弯曲幽深的情境,深受人们的喜好。

九、《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山脚下,小溪边,兰草新抽出新苗,还浸泡在溪水之中。
松林间的沙石小路,经由春雨的冲刷,清洁无泥。
傍晚时分,松林间的子规鸟在潇潇小雨中一直地啼鸣。

谁说人生就不会再回年少光阴呢?你瞧,那门前的流水尚能向西奔流!
以是,不要在老年感叹光阴流逝啊。

这首词的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景致自然明丽,雅淡清美;下阕抒发使人感奋的议论,即景取喻,表达有关人生感悟,启民气智。
表达了苏轼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发奋图强的精神,洋溢着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子规鸟在这首词里陪衬了苏轼伤春、惜春之情。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流传广泛的名句,与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义士晚年,壮心不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神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成为不怕老、不服老的强烈自傲的宣言。

十、《菩萨蛮·子规啼破城楼月》

宋:李师中

子规啼破城楼月,画船晓载笙歌发。

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

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

从此信音稀,岭南无雁飞。

在睡梦中被子规鸟的啼叫声唤醒,举头向窗外望去,城楼上挂着一弯残月,仿佛是被子规鸟啼破似的。
我乘着华美的官船沿江出发,两岸的荔枝,红艳欲滴;蒙蒙的小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在别离之时,佳人与我相对哭泣,泪流满面,打湿了锦衣。
从此一别,不知何日相逢。
岭南地处偏远,鸿雁难以飞到,想必书信也会稀少。

李师中的这首词上片写临别前之景,下片写离去之情。
写景则景致清丽,充满了诗情画意,言情则情真意切、深奥深厚动听。

"子规啼破城楼月"这一句尤为出色,一个"破"字将子规、城楼、月三个互不相关的景物串联连成一体,形成浑一的境界,堪称炼字的典范。

十一、《伤春》

宋:朱淑真

览镜惊容却自嫌,逢春长是病厌厌。

吹花弄粉新来

恐怕子规声到耳,苦羞双燕语穿帘。

眉头眼底无他事,须信离情一味严。

对着镜子,准备装扮打扮,没想到容颜竟然干瘪得连自己都讨嫌不满。
每逢美好春日到来,却总是久病恹恹地打不起精神。

吹花调粉、照镜打扮这一类的事儿,新近也

深怕子规鸟那“归不得也,哥哥”的声声哀啼入耳扎心,更是苦于羞见穿帘入屋的燕子比翼双飞。

眉头眼底,实在是闲来无事,这才相信与那情怀牵系人儿的离去感情,真是一味稠密难以排解。

这首诗展现了南宋女墨客朱淑真的伤春与离情,女人的心思便是细腻、婉转啊。

十二、《送春》

宋: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阳春三月,花落了,花又重开。
屋檐下,燕子拜别了,它还会回来。
那眷恋春光的杜鹃,半夜三更依然还在号泣,它就不相信东风唤不回来。

王令是北宋一位有骨气、有志气、不俗气的年轻墨客,在世仅二十八年。
他的这首诗用拟人的手腕,将杜鹃鸟塑造成一个执着追求春天的形象,借此抒发自己留恋春天、希望美好的情怀。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这一千古名句,一扫前几首诗里的悲惨、哀伤,充满着执着的美感,带有积极向上的意义 。
独出心裁,别具一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上十二首著名的子规诗词,墨客们授予了子规鸟如此丰富的文化意蕴,构成了极具审美代价的人文精神。
这样的诗歌还有很多,著名的像温庭筠的《碧涧驿晓思》:“喷鼻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
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
陆游的《三月三十夜闻杜宇》:“斗转春归不自由,年光时间已逐水东流。
子规独抱区区意,血泪交零晓未休。

好友们,您喜好哪一首呢?欢迎一起分享、谈论、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