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中表现了作者对付陶渊明那种仰慕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东坡那种乐而忘忧的旷达肚量胸襟,这首词于平淡中见豪放,在宁静中又有些粗犷,是一首别有意见意义的精良词作。
东坡在在这首词前,还有一个引言,来交代自己写这首词的缘故原由,这个一百字旁边的引言,也写得十分精彩。我常以为,东坡的词,只要词前有引言的,即便是不看词作,读引言便已经十分够味,这是东坡大才的缘故。这篇词中的引言,还是读原句最好,原汁原味,别有风趣,序曰:陶渊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临流班坐,顾瞻南阜,爱曾城之独秀,乃作斜川诗,至今使人想见其处。元丰壬戌之春,余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叹,此亦斜川之游也。乃作是非句,以《江城子》歌之。
江城子
苏轼
梦中明晰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馀龄。
上片首句让人以为十分突兀,突兀在它一反常理,说“梦中明晰醉中醒”,意思是只有醉中才能复苏,梦中才能了然,一句话便表现了东坡的愤世嫉俗!
苏轼能够深刻理解陶渊明饮酒的心情,知道他无论是梦中还是醉中,实在都很复苏,这或许也是东坡自己的写照。
接着东坡又说,“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在充满了酸楚的句后,是两个天才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陶渊明是由于不满现实而归隐,苏轼却是以被贬之人而躬耕。可见东坡当时的心情一定是非常沉痛的。
“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在前面议论之后,溘然笔锋一转,开始写景,而这景中,实在也有情,作者通过春雨过后,鸟儿报喜这一富有活气的画面,仿佛将前面的烦懑一扫而过,表现出了那种大自然的美好,以及东坡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下片紧张以写景为主,十分具有画面感。鸣泉、小溪、远山,全都是一派田园风光的宁静和清幽,让人模糊如入桃花源境,给人以超然于世之感。而东坡又以“都是斜川当日景”做结,是倾慕陶渊明,也是苏轼的深刻感慨,才发出“吾老矣,寄馀龄”的感叹。
要知道,此时东坡已经四十七岁了,而陶渊明是四十一岁弃官,五十岁时出游斜川,两者比较,东坡躬耕的情形,一如陶渊明当日的情形,而东坡所想的,是否会像陶渊明那样,永不再出仕了呢?以是在这句话中,东坡才有迟暮之感,才会发出那声沉重的“吾老矣”的哀叹,在这声哀叹中,是东坡深深的无奈和忧虑。
这首词从构造上来看,十分别具匠心,首句便发议论,而且突兀非常,但是在议论中,却也饱含苏轼的真情。之后写景开始,便环环相扣,处处都环绕着前面所发的议论,景中有情也有理。到了末了几句,更是点题扣文,以现在东坡雪堂的情景和陶渊明当年的斜川之景为难刁难比,吐露出了自己的心声。而一声“都是斜川当日景”,却在平淡的词句中,透露出了些许无奈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