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li在日本被延伸为二次元文化,将高于6岁,低于12岁的女孩成为“萝莉”,并创造了很多萝莉角色。当然由于碍于某种方面的压力,日本还将萝莉的意思扩充,包括一些合法萝莉等等。
而Lolita衣饰的名字同样也是来自这部小说,紧张风格是古典的少女装,与Loli并没有任何关系,穿lolita衣饰的并不是萝莉。
以是不管任何“loli”都是来自美籍俄裔小说家的作品《洛丽塔Lolita》,这部作品讲述的是大学教授喜好上12岁的小萝莉,后来被改编成电影时由于女主年事设定太小,还将其改为15岁。但再怎么改也是未成年人,以是这部剧在欧美被不断鞭笞。
本来这都是西方国家的事情,然而我再某个地方创造了一丝异样,《洛丽塔》这部作品还有一个中文译名叫做《一树梨花压海棠》,用中国古诗来作为翻译那还真是有点意思。
这句诗的全句为“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有人说是出自文豪苏东坡之手,借来嘲讽自己的好友张先80岁纳18岁的妾。可事实上这句诗是20世纪80年代才涌现的,当时苏轼与张先对诗并无流传下来,权当一个段子来看。
实在“一树梨花压海棠”一贯以来都是民间流传的诗句,用来讽刺那些老年丈夫娶年轻妻子的场景。正所谓食色性也,古代那种王侯将相还真喜好娶那些正派青春,年轻貌美的小女孩。同时也有专门利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那便是“豆蔻年华”,也便是指13岁旁边的小女孩,这个年纪,可不便是小萝莉?
提及“豆蔻”这个词大概便是中国版的“萝莉”吧!
最开始是出自晚唐墨客杜牧的《赠别》,写道: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仲春初。东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是杜牧当时写给一个年仅13岁的风尘女子,将其形容为刚萌芽的豆蔻,有含苞待放之美。后来“豆蔻”这个词语也就被用来形容“萝莉”这个年纪的少女,有很多诗词流传下来,用来形成“萝莉”之美。
正是应了那句俗话,从18到80岁的男人都年轻貌美的小姑娘。如今日本的“萝莉”文化并不是入侵,这个在中国已经存在几千年,只是换了个新潮的词语来包装。
不过对付萝莉一贯潜藏着污浊的一壁,最为突出的问题便是暧昧的“儿童色情”,很多是打着萝莉为幌子的欺世盗名,实际上是邋遢不堪的罪过。如今早已不是三妻四妾的封建,萝莉必须要跳出“性”的那个范畴,萌与可爱可以变成主流审美,变成时尚的元素,但萝莉绝不是用来消费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