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以及:【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而本日互联网上一些一知半解之徒,竭力贬低孙权为“鼠目寸光”“孙十万”的口嗨,让一些人信以为真,真以为孙权只是继续父兄基业的二世祖,只知道守土不思扩展的“守户之犬”, 因此也对辛弃疾对孙权的夸奖竟生反感,

乃至将他赞颂孙权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生生曲解成了【孙权只配当曹操刘备的儿子】。
这正是对孙权这位对后世中华有精彩贡献的一代英雄的极大误解。

辛弃疾多次写诗赞美孙权难道真认为他强过曹操和刘备

孙权年仅十八,初领江东,张昭受孙策托孤为“仲父”,实际执政。
此时的孙权,只是类似一个孙氏家族推出来折衷各方的牌位,离名副实在的江东之主相差甚远。
纵然孙氏家族内部,对他也颇多不服。

直到赤壁大战一场大胜,孙权才以此兵威真正整合了孙氏家族,托孤重臣张昭也因主见降曹站错态度,就此退居二线。
从此在江东,孙权才真正说一不二。
鲁肃等江东群臣,从此称孙权为“至尊”,以示爱崇。

东吴军也乘胜出击,收取江夏郡、长孙郡北(改为汉昌郡),占领江陵,又叮嘱消磨步骘率千人南征,交州九郡望风降顺。
数年后,又和刘备签订“湘水之盟”,收取长沙、桂阳二郡。

然而,由于资历和履历不敷,孙权一度被军政履历丰富的“老革”(俗称“老兵油子”)刘备戏耍,自己四战巢湖,独抗曹操几十万大军逼凌,前后整整十年,反让刘备空手套白狼,从一个寄托自己的附庸到尽取荆、益两州,竟成汉中王。

为人作嫁十年后,孙权也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一名真正成熟的政治家,将权略手段利用得炉火纯精。
他通过从白衣渡江、猇亭之战、到“二帝并尊”这十年间一系列外交和军事手段,将刘备、曹操、曹丕等天下枭雄尽数戏耍,迫使千古奇才诸葛亮也不得欠妥协。

终极,孙权不但成功称帝,更得到了一个持续整整四十年的稳定吴蜀同盟,还让东吴的国力兵力和版图始终保持了对蜀汉两倍以上的上风,不至于重蹈赤壁之战后被刘备“太阿倒持”的覆辙。

网络粉圈论史,批驳孙权袭取荆州“鼠目寸光”的不雅观点貌似很盛行,但他们并不明白孙权真正想要什么,如曹操刘备乃至袁绍那样统一天下、首立异朝的野望,孙权顶多也就当做抱负、或者嘴上说说勉励一下民气;

如果一统天下才算赢,那么曹操很有可能、袁绍很有可能、刘备有可能、连董卓都有可能,唯独孙权和东吴先天不敷,是从始至终没有任何可能的。
运气顶天也便是周瑜不去世,入川方案成功,提前实现南北朝了,还要以周瑜孙权君臣的始终心神无二为条件。

和史实一样盘据江南,便是这个瓜农的孙子最大梦想,实现了,还有什么不知足?连雄才大略如汉武大帝都一样说,“天下自古无不灭之朝,别在我父子手里丢了江山就好”,何况孙权?

三国鼎立的态势,便是三方都是聪明人不才棋:认为孙权袭荆州是脑残了,认为刘备倾国东征是脑残了,认为曹丕伐吴机遇不对是脑残了,实在都是完备不考虑这些势力首脑自身态度的片面之见。

从刘备这方的角度,打赢猇亭决斗,歼灭陆逊军团,不止孙权吃到口里的全吐出来,乃至视战果更进一步,顺江直下,几战灭吴,实现南北朝也不是完备没可能。
只是再好的计策,也是要高明的战术实行力才得实现的。
刘备不敌陆逊,就注定桃园梦断,白帝啼血了。

从曹魏这方的角度,曹操生平没有篡位,他去世后儿子曹丕却急速称帝,实为被逼无奈。
由于他是新继任不久的权臣二代,能力威望不及父辈,势力根本不如父辈,以是他们才须要尽快称帝,正是为了确定易代事实,彻底杜绝皇权旧势力反扑的抱负,同时也和本集团重臣们定下不可动摇的君臣名分。

徐州臧霸别部和青州军的鸣鼓哗变事宜,其弟曹彰的问玺试探事宜,皆解释了这点。
乃至敌对势力刘备诸葛亮一贯所期盼的“天下大变”,也正是以曹操寿终后、曹魏掌握区域极可能大规模动乱为条件。

以是刚刚完成汉魏易代,正如履薄冰的曹丕,有多大动力和可能去总动员打一场灭国战役?其后曹丕的南征伐吴,第一目的也是抚平之前半独立的青徐二州。
在光明正大的天子御驾亲征下,原就野心平平的臧霸等青徐诸豪将,根本无力抗拒,拱手交权,入朝养老。
曹丕同样功成圆满。

从孙权这方的角度,争天下不是过家家,看看春秋战国,盟约便是用来撕毁的,盟友便是用来出卖和背刺的,两个国家今年缔盟,明年开战,后年又缔盟的事司空见惯。
像东吴这样从诸葛亮时期起,到刘禅屈膝降服佩服为止,整整维系了40年的盟约,别说换在春秋战国,便是换在其他任何一个历史期间,都是【绝世好盟友】了。

这也正好证明:东吴领有荆州,才是得到一个稳定蜀吴同盟的条件。

更主要的是,孙权又通过大规模清剿和同化山越人,将江浙、江西和福建地区彻底中原本土化,同时初步开始了对岭南地区的开拓,随着辖域内人口户数大量增加,因此又新设了14个郡,全体东吴版图,从孙策时期的五个郡扩展到三个州三十三个郡,实际掌握区扩大了险些三倍。

由此也将秦汉期间尚是被蛮夷重重包围,一个个汉人聚拢区星罗棋布的江南,真正变成了汉民族牢不可分的本土,为东晋永嘉南渡后中原文明的火种得以延续,留下了一大块肥沃丰饶的生存空间。
因此,孙权也无愧为全体汉末三国时期,对中国领土版图贡献最大的历史人物之一,称得上一句:遗惠后世,功在千秋。

在孙权的汉末时期,从人口与经济贫瘠的江东,去梦想打败统一的北方政权,一统天下,很大程度上只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因此孙权攫取荆州、跨江而守的方略并非守旧。
作为中国历史上对抗中原大一统王朝的盘据江南第一人, 一个布局能担保四十年的吴蜀同盟,六十年的东吴江山,孙权这生平已经很圆满了。

然而到了千年之后的南宋,经历从孙权起历代政权的不懈开拓,南方生产力之发达早与东吴时期天渊之别,乃至已经压过了饱经战乱和胡族摧残的北方中原地区。

辛弃疾出生、成长于胡族统治的沦陷区,可没由于南宋丢弃中原,就如五胡乱华后的王猛、崔浩等人一样平常,心安理得去当金国人,为个人功名便给胡族统治者效力,而是投效汉人反抗义军,锦帆渡江,终归汉家正统,竟成一代名臣词宗。

而辛弃疾的感慨,只因历数南宋百年,历代君王与宰执,除宋孝宗是有兴复之志,无兴复之才,别的人等更是才、志皆无,何曾有一个配比孙仲谋!

此情此景,正犹如样千古英雄、国士无双的岳飞也曾感慨过:知音少,弦断有谁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