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一高兴自然要写诗庆祝,于是那篇狂出新高度的《南陵别儿童入京》便问世了。
这首七言古诗,李白的写得洋洋洒洒、豪情万丈,从家里写到家外,实力打脸曾经看不起自己的人。
末了那句“仰天算夜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更是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在写完“仰天算夜笑出门去”这样的英气之语后,李白还写了一首可爱到爆的五言绝句,诗的名字叫《答朋侪赠乌纱帽》。
这是一首20字的小诗,全诗是句句矫情,读完令人捧腹。
让我们来品一品:

《答朋侪赠乌纱帽》

唐.李白

李白收到入京圣旨后写了两首诗一首狂出新高度另一首可爱到爆

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蓠。

隐士不照镜,稚子道合适。

后世有人认为这不是李白的作品,他们的情由是这首诗从遣词用句来看,略显稚子,毫无名家之风。
这个情由显然有些牵强,毕竟李白连打油诗都写过,而一时得意之下写出口语化的诗作也不是不可能。
虽然对此诗不少人存疑,但在《全唐诗》中,这首诗确实是归在了李白卷下的。
诗的题目中有“答朋侪”3个字,可见这是一篇赠文。

诗的一、二句,写自己接到诏书后朋友赠了顶乌纱帽,这帽子比日常的白帽好看多了。
在这一句中“乌纱帽”指的并不是自己当了官。
乌纱帽起源于东晋,最开始是百姓也可以戴的,直到隋唐时才成为官服的一部分,但是民间也有人在戴,只是由于比较贵,以是戴的都是有钱人家。
直到明朝往后,乌纱帽才成为官员的代名词,百姓便不能再戴了。
以是在这里朋友赠帽实在是表示祝贺,希望他能穿得体面一些,而李白此时也还没有当官。

在这前两句中,诗仙以大口语开篇,直言还是乌纱帽确实是比自己平日戴的普通帽子好。
虽然看似是在讲帽子,实在心中的得意早就溢于言表了。
而后两句诗仙则矫情了起来,戴上帽子后他连镜子都不用照,就知道帽子很配自己,缘故原由是小儿子说好。
比起直接自夸,用孩子的话一语道出自然要高明得多。
以是,别看是信手拈来之作,实在还是颇有些讲究的。

将这首诗与《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起比较,我们看到了李白的狂,也读到了他的可爱之处 。
这个时候的诗仙就像一个顽童一样,满心欢畅。
可惜在入京后的第3年,他就因平时行事过于狂傲,招人嫉恨,也令唐玄宗不喜,被赐放还了。
于是在他后来的诗中,就很少能读到这样发出内心的狂和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