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是汉措辞文学专业本科段课程。
这份知识点总结是董元奔师长西席为江苏省自考学员编写的总复习讲义。
五十二万字的教材内容浓缩为九千字,对付已研读三遍教材的学习者来说,可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本资料去年已经发布,为了适应新的考试哀求,董元奔对材料又作了修订,并把高下两部分合一,现予以发布。

第一章 先秦

《尚书·尧典》

《尚书》是上古历史和部分追述古代业绩的著作汇编,传由汉初伏生口述成书。
《尧典》是个中的一篇,个中有中国早期的文艺理论论述。

董元奔中文教室‖2019古文论总复习

《尧典》的文艺理论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提出“诗言志”的说法。
朱自清认为,“诗言志”是中国诗论的开山纲领。
“诗言志”是说诗歌表现作家的思想感情,而作家的思想感情是社会的产物,因此通过诗歌我们可以认识作家所处的时期的特色。
第二,诗歌具有教诲浸染。
诗歌表现作家的思想感情,读者通过诗歌就接管到了作家的教诲,以是诗歌哀求。
第三,中国早期的诗、乐、舞有时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墨子》

《墨子》现存五十三篇,战国期间墨家创始人墨翟的弟子们整理,紧张是墨翟的思想。
墨子所说的“文学”是广义的,紧张是指一样平常的学术文、政论文。
墨子的文学思想紧张是“尚用”和“尚质”,也便是文章要有政治实用性,要写得好。
从“尚用”和“尚质”出发,墨子哀求文章“非乐”。

《荀子》

《荀子》共三十二篇,战国荀况作。
荀子论“言”,认为:第一,文学是“明道”的,“道”也就礼和义;第二,“言”分为贤人之言、君子之言,小人之言;第三,不同的“言”对政治的浸染是不同的;第四,“明道”要与“征圣”、“宗经”相结合,但“明道”是核心。

道家文艺不雅观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他们的文艺不雅观是:第一,自然不雅观——反对人工雕凿,认为万物包括文学都源于“道”;第二,虚静不雅观——“道”包括文学应打消统统外来滋扰;第三,虚实不雅观——文学要虚虚实实,虚实相成。

《论语》与《诗经》

1、《论语》与《诗经》先容:《诗经》,又称“诗”、“诗三百”,汉代始称“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诗经》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社会生活。
诗集分风、雅、颂三部分,多用赋、比、兴的艺术手腕创作。
《论语》是儒家后人集体创作的语录体作品,记载了孔子和他周围的人的言行,是儒家最早的一部经典。

阐明:“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关雎》是《诗经》

的第一篇,孔子认为《关雎》写愉快的心情却不过度,写忧郁的心情却不悲哀。
孔子的这句话指的是《诗经》的中和之美。

3、阐明:“子谓《韶》尽美又尽善也,谓《武》尽美未尽善也。
”《韶》和《武》均是舜时的乐曲。
孔子认为《韶》不仅声音动听而且内容妥善,《武》声音动听但内容欠妥。
这也解释孔子重视中和之美。

4、阐明:中和之美。
这是孔子对《诗经》思想艺术的评价,意思是处于对立统一状态的谐调之美。

5、阐明:“思天真”。
这是孔子对“诗三百”内容符合思想规范的评语,表示了孔子文学批评思想上的“仁”、“礼”哀求。

6、阐明:“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意思是学诗可以修身,学礼可以立身,音乐有助于品性教化。
这解释孔子既重视文章的内容纯洁,又不忽略形式对表达内容的浸染。

其他

1、儒家关于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1)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2)孟子提出“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和“知言养气”说。
(3)荀子主见文学“明道”。

2、诸子关于文学社会浸染的不雅观点:(1)孔子提出“诗可以兴,可以不雅观,可以群,可以怨”,兴即传染性,不雅观即认识浸染,群即感化特色,怨即批评时政;孔子还认为文学可以为礼教做事,可以得到知识和履历。
(2)墨子主见“蔽于用而不知文”,反对奢侈淫乐的礼节仪式。
(3)庄子主见自然,反对人工造作的文艺。
(4)商鞅主见“法治”,视儒家的经典为虱子。

第二章 秦汉

《毛诗序》

1、《毛诗序》的紧张理论贡献:(1)阐述了诗言志抒怀的特色。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把志与情结合起来,是对传统言志说的补充;《礼记·乐记》进一步认为“凡音之起,由民气生也;民气之动,物使之然也”;何休更指出诗歌产生的社会缘故原由,认为“诗三百”出于“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
(2)深化了对诗歌社会浸染的认识。
把诗歌的社会浸染概括为“上化下”和“下刺上”,但重点是自上而下的教养浸染。
(3)论述了诗歌与政治的关系。
认为诗歌的志与情是受社会生活制约并反响政治盛衰的。
(4)提出“六义说”。
把《诗经》的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的艺术手腕是赋、比、兴。

2、阐明“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敷故太息之,太息之不敷故永歌之。
”(《毛诗序》):(1)诗是表意的,心中故意说出即是诗,感情涌动便说出来,说出来觉得不敷就感叹,感叹还不敷就歌唱。
(2)这是对言志说的发展,进一步阐明了诗歌的言志抒怀特色和诗乐舞的关系。

4、阐明“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
”:(1)这是《毛诗序》中的话,“风”指国风,“文”指文治。
意思是,统治者用《诗经》中的“国风”教养老百姓,老百姓则用“国风”讽刺统治者,紧张是教养,而讽谏是委婉的。
(2)指出了统治阶级对诗歌的哀求,是“思天真”说和兴不雅观群怨说的发展。

《史记·太史公自序》

阐明“屈原流放著《离骚》,……大抵圣贤发奋之所为作也。
”:(1)这是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话,揭示了古人发奋著书传统。
(2)体会了古人发奋著书的心情,并对自己所面对的现实有所感慨。
(3)认为发奋著书是进步的。

其他

1、王充《论衡·超奇》的紧张文艺思想:(1)批驳作者高下不看他读书多少而看他能否“博通能用”。
(2)“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哀求写作要有真情实感。
(3)反对崇古非今,认为后代文学超过前代。

2、汉代关于屈原的辩论:(1)司马迁赞许刘安对屈原作品的评价:“推其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杨雄和班固只肯定屈原作品的“宏博丽雅”,贬斥其思想艺术代价。
(3)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肯定屈原高洁的品质和艺术造诣。
(4)辩论的本色是要不要肯定我国古代文学除《诗经》之外的另一文学传统。

3、汉人关于赋的论争:(1)司马相如《西京杂记》中论及赋的表现形式和赋家之心。
(2)班固和著有《甘泉赋》的杨雄反对赋的讽谏浸染的损失。
(3)王充总结了汉赋的履历教训,反对“文丽用寡”,提出“尚用”的文学不雅观,哀求内容“实诚在胸臆”,哀求形式“形露易不雅观”,提倡“真美”,反对“虚妄之言”。

第三章——魏晋

鲁迅认为,魏晋南北朝期间,中国文学开始进入到“自觉时期”,是因这期间文艺批评理论大发展征象而言的。
魏晋南北朝期间,文艺批评不仅单篇作品和专著浩瀚,且涉及到文学创作和文学接管的方方面面,其广度和深度都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其对后世文论和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

《典论·论文》

三国曹丕所作的《典论·论文》是我国较早的一篇文学批评专论。
《典论·论文》的文学批评不雅观点紧张有:(1)关于文学的代价,曹丕批评了轻文不雅观,主见文甚至用,强调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有史以来第一次把文学提高到与事功同等主要的地位,通过强调文章的代价提高了文人的地位,大大推动了文学奇迹的发展。
(2)提出文气说,认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即,作家的气质、个性的不同造成了文章风格的不同。
(3)关于文体,认为“文本同而末异”,即不同文体基本原则相同但是详细特点不同,曹丕把文体分为无韵的奏议、书论和有韵的铭诔、诗赋四大类。
(4)关于批评态度,一是哀求“审己以度人”,反对尊古卑今;二是反对“文人相轻”,指出作家各有短长,文人相轻会妨碍文学批评。

《文赋》

晋代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全而系统的文论作品。
陆机的文艺不雅观有:(1)缘情说。
陆机提出“诗缘情而绮靡”,哀求不雅观察万物要存心体会,“尊四季以叹逝,睹万物而思纷”,情因物感,文以情生,不仅是文学创作的出发点,也是过程和归宿。
(2)如何办理文学创作中“言不逮意”的问题,陆机认为应“虽离方而遁圆,期空形而尽相”,也便是通过艺术构思对创作素材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
(3)艺术想象论。
关于艺术想象,提出“精鹜八极,心游万仞”,“不雅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也便是说,艺术创造的过程是形象思维的过程,形象思维冲要破高下和古今的限定。
(4)主见创新。
主见“谢朝华于己披,启夕秀于未振”,便是说,无论是在意和辞的方面要有新境界、新技巧。
(5)若何才能使意和辞都能充分得到表现,陆机认为要把稳四个方面:一是把稳熔铸,二是利用警句,三是避免雷同,四是利用精美的词句。

《文心雕龙》

1、《文心雕龙》简介:南北朝期间文艺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文学理论的专著,这部书是当时文艺理论集大成之作。
全书分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剖情析采和长怀叙志四部分,共五十篇,文学创作论是全书精华。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用“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骚”分别概括《原道》、《宗圣》、《宗经》和《辨骚》诸篇的基本思想,把“文”提高到“道之文”的崇高地位。
在第二部分,作者剖析了三十多种不同文体,可视为全书“史”的部分。
第三部分紧张谈创作与批评。

2、阐明:“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
”语出《文心雕龙·神思》,《神思》是一篇完全的艺术想象论。
(1)神思是一种由此及彼不受局限的想象活动;(2)艺术想象要基于现实根本之上,但是又不能拘泥于现实;(3)艺术构思活动中总是充满感情,“登山则情满于山,不雅观海则意溢于海”;(4)感情是艺术想象的动力,而准确的措辞才能构筑准确的意象,所谓“志气统其关键,辞令管其枢机”;(5)艺术想象活动是繁芜的生理过程,运思行文取决于作家的基本功和文章的规模与文体。

3、“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语出《文心雕龙·时序》。

4、阐明:“文变染乎世情,兴废写乎时序。
”语出《文心雕龙·时序》。
《时序》是一篇文学史专论。
这句话认为:社会现实决定文学发展,时期特点一定要反响在文学作品中,同时,文学本身有内在发展规律即前后继续关系。

《诗品序》

1、《诗品序》简介:南北朝期间齐梁间文学理论家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第一部专论五言诗的著作,紧张磋商五言诗的流派规律。

2、《诗品》的审美脉络:(1)品诗在于吟咏脾气,力主“直寻”是钟嵘“自然英旨”的审美追求;(2)提出“文已尽而意无穷”,表现了钟嵘对诗歌艺术特色的深刻认识。

3、名词阐明:“滋味说”:“滋味”是钟嵘《诗品》提出的诗歌特有的审美兴味。
滋味是墨客的真情与诗歌形象的完全性相结合而产生的。
诗歌的滋味该当是“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要做到赋比兴并重,言近旨远,形象光鲜。

4、《诗品》的艺术标准:(1)指事造形务求详切;(2)“甘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指诗歌要有传染力;(3)赋比兴并重。
(4)反对谈玄、用典和声病。

5、《诗品》的批评方法:(1)详细批评方法,即对作家作品进行社会批评;(2)抽象批评方法,即概括作家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3)形象批评方法,即用生动真切的措辞进行批评。

第四章——唐

唐代至元代是我国正统诗文创作的壮盛期间,诗文理论开始分离。
文学批评紧张在两条轨道上发展:一是连续深化传统的重教养的理论,二因此艺术为中央磋商内部规律。
唐代的紧张文艺理论作品有:

1、《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是唐初诗文改造运动代表人物陈子昂诗歌理论纲领。
在本文中,陈子昂肯定了风雅的《诗经》传统和汉魏风骨,着重提出“兴寄”和“风骨”,“兴寄”便是托物起兴,托物言志,“风骨”便是康健的内容与生动有力的措辞雷同一。
陈子昂的理论和创作实践对齐、梁以来“文章道弊”、“彩丽竞繁”的不良诗风起到了遏制作用。

2、杜甫曾写过诗论作品《戏为六绝句》,这是最早涌现的论诗绝句。
陈子昂的文学理论使当时的墨客片面的否定六朝全部诗歌,杜甫提出“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杜甫哀求墨客要向风雅传统和当代众人学习,提出“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3、中唐诗僧皎然的《诗式》是一本诗论专著,其紧张不雅观点有:

(1)确认诗歌的崇高地位,认为“诗者众妙之华实,六经之菁英”。

(2)提出取境问题,哀求“诗情缘境发”,他所说的境便是后人所谓的意境;皎然由取境进一步指出“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要“情在言外”;而如何取境,皎然认为要靠神思。

4、韩愈对古文的哀求是文以载道。
内容上,韩愈主见“不平则鸣”;形式上,韩愈在《答李翊书》中哀求“惟陈言之务去”,强调以气为先。

5、白居易是唐中期新乐府运动领袖,《与元九书》是其新乐府运动诗论纲领,紧张内容有:(1)哀求文章要干预现实生活,“补差时政,泄导民情”,为此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2)以传统的“风雅比兴”和“美刺”作为衡量文学历史征象的最高标准。

6、王昌龄强调“立意”,哀求心与物拍合,所谓“以心击之,洞穿其境”。

7、司空图是晚唐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其文论代表作是《二十四诗品》和《与李生论诗书》。
司空图的诗论紧张有:

(1)韵味说: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哀求诗歌“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前者强调诗歌意象的真实,后者强调诗歌意境的深远,两者结合做到“思与境协”;他在《二十四诗品》中进一步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措辞笔墨之外别有余味,与他的另一说法“不着一字,尽得风骚”一脉相承。

(2)从玄学磋商诗歌的审美特色和创作规律。

(3)既提倡冲淡之美,又提倡壮美。

第五章——宋金

1、宋代诗文理论的独特表现:(1)文学中渗透着政治统一的思想;(2)讲究哲理思考,以论入诗,讲究“理趣”;(3)文论重功利,谈艺则源远流长。

2、梅尧臣在《读邵不疑学士诗卷》中认为“平淡”是诗艺境界之最,所谓“平淡”指:弦外之音,耐人寻释,洗尽脂粉铅华,给人以“老树着花”的美感。

3、王安石在《上人书》中评论辩论了文和辞的关系,也便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他重视内容,哀求文以实用为主。

4、苏轼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中,以书法喻诗:(1)主见有为而作,哀求“言必中当时之过”;(2)既哀求以“求物之妙”和“了然于心”,又哀求以“了然于口于手”的艺术手段来表现,谓之“辞达”;(3)哀求真切,形似之外求神似;(4)从真切出发,哀求艺术表现真实自然;(5)认为李白和杜甫这两种相反的艺术风格能够相互渗透,这样,就能做到“寄至味于澹泊”。

5、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中哀求作诗要推陈出新,、提出“夺胎换骨”说。
所谓夺胎便是“窥入其意而形容之”,所谓换骨便是“不易其意而造新语”。

6、李清照的《词论》针对苏轼“以诗为词”说提出“词别是一家”,哀求诗与词的创作方法要分开,不许可诗来陵犯词的领域,强化了词的文体意识。

7、陆游晚年创作了四首《论诗诗》,认为“诗家三味”的得到在于作家现实生活的体验,所谓“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8、宋人严羽的《沧浪诗话》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诗证五部分,认为“南朝人尚辞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其诗论的特点因此禅喻诗,其不雅观点紧张有三个:(1)妙悟说。
“论诗如论禅,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悟”有“第一意之悟”和“透彻之悟”两重,第二重即是妙悟。
严羽认为汉魏盛唐墨客做到了妙悟,批评苏轼、黄庭坚的诗缺少妙悟。
此外,“兴趣”或者说“顿悟”也属于妙悟。
(2)别材别趣说。
“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强调诗歌在题材和旨趣上都有分外性,不能只靠读书和说理来写诗,而要“吟咏脾气”。
(3)诗识论。
主见通过学诗提高审美“识力”。

9、金代墨客元好问写有《论诗绝句三十首》,其诗论不雅观点有:(1)贵得意,反仿照;(2)主见自然天成;(3)主见格调高雅和陈子昂推崇的汉魏风骨;(4)主见刚健豪放;(5)主见诚挚。

第六章 元明

1、宋元之际词人张炎著有《词源》,提出评词的标准是意趣高远、雅正和清空,认为姜夔是“清空”的典范作家。

2、其他: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序》是一篇戏曲理论作品,高度肯定戏曲文学和戏曲作家。
方回提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说(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为三宗。

3、明初,李东阳反对台阁体,开启前后七子的复古潮。
王世贞《艺苑卮言》推崇表真情,讲究自然神到的诗境创造;谢榛提出“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的见地;唐宋派重“本色”,哀求直抒胸臆。

4、李贽主见尊重人欲,他以“忠义”二字赞水浒英雄。
李贽“童心”说:

“童心”即小儿百姓之心,从未受过理学污染,李贽称之为“天下之至文”之源。

5、公安三袁(宏道、宗道、中道)直接管到“童心”说的影响而提出“性灵说”:(1)求真,主见个性解放,“真人”吐真情。
(2)反对相沿。
(3)主“趣”,即“得之自然者深,得知学问者浅”的童子小儿百姓之趣。
(4)宏道主见“奇”。
宏道《雪涛阁集序》“信腔信口”即指求真和吐真情。

6、徐渭《南词序录》是古代专论南戏的唯一著作。
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

重音律轻才情,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重意趣轻音律。
王骥德《曲律》强调本色的美。
叶昼《水浒传评点》称李逵是“真忠义”。

第七章 清

1、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主的思想家是清代进步诗坛首创人。
王夫之诗论更具代表性,集中在情境关系的理解和对“兴不雅观群怨”的新认识上。
王夫之诗论:(1)表现深意真情,“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景以情合,情以景生”才能创造出情景交融的空想意境。
(2)重视文学的社会教诲浸染,认为“兴不雅观群怨”皆本乎情,四者领悟才能产生巨大传染力。

2、叶燮《原诗》的基本诗学问题:(1)磋商诗歌发展的源流本末,正变盛衰的问题,认为盛衰相依。
(2)论述诗歌反响什么和如何反响的问题,主见以墨客的才、胆、识、力写客不雅观天下的事、情、理。
(3)表现“天地万物的景况”必须“当乎理,确乎事,酌乎情”。
(4)无才、胆、识、力者不能自成一家。

3、王世桢“神韵说”:韵为风神,神韵自然,神到不可凑泊,追求“兴会神到”的“清远”艺术境界,看重诗歌措辞的蕴藉和诗歌的排忧解愁功能。

4、沈德潜“格调说”:看重体格、章法、音调,思想内容决定格调。

5、袁枚“性灵说”:(1)诗写脾气,要在诗中“著我”,重视“神悟”,认为国风是直抒胸臆之作,主见“有脾气而后真”。
(2)既要真情又强调灵感。

6、翁方纲“肌理说”:肌理是义理和情理的统一,主见以经籍考据之实学来使诗歌创作更有深厚功力,以古人诗法为本做到“法中有我”。

7、在中国小说理论上,评点《水浒传》的金圣叹造诣最高:(1)“乱自上作”,农人叛逆是逼出来的。
(2)《水浒》写出了人物个性特色。
(3)提出“格物”说,即推究事物事理。
(4)《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

8、李渔的曲论见于其《闲情偶记》的“词曲部”和“练习部”。
主见:(1)强调戏曲的教养功能。
(2)首重构造而非音律,提出“立主脑”即环绕紧张人物安排情节,提出“密针线”即编戏要前后同等不留马脚。
(3)措辞要讲词采,标举构造第一,词采第二,音律第三。

9、桐城派是清代最大散文流派。
方苞首倡“义法”,刘大櫆认为“行文之道神为主气为辅”即神气说,刘的“气”指措辞气势,“神”是”“气之精处”,是作者性情的艺术表现。
姚鼐的主见:(1)义理、考证、文章三合一。
(2)重视创作方法和艺术技巧。
(3)把文学分为阳刚和阴柔两类风格。
强调刚柔相济。

10、清初词坛影响最大的浙西学派朱彝尊和汪森推崇姜夔。
陈维崧为阳羡词派创始人。
常州词派张惠言重“寄托”,即“意内而言外”。

第八章 近代

1、近代文论的发展阶段:(1)甲午战前以继续传统为主,并开始变革,刘熙载《艺概》为代表。
(2)甲午战后以改良派梁启超和王国维为代表。

2、龚自珍提倡“以良史之忧忧天下”,倡导“尊情”即对时期的忧患,还认为“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其面孔也完”,即抒怀要表心迹。

3、《艺概》:(1)包括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和经义概,“概”便是“举此以概乎彼,举少以概乎多”。
(2)认为“诗为天人之合”,以真情为本。
(3)辩证精神,认为情景关系为“或前情后景,或前景后情,或情景齐到”。
(4)只有通过虚构做到“离形得似”,艺术意象才“生生不穷”。

4、梁启超“诗界革命”:(1)目的因此欧洲精神改造中国诗歌传统,批驳旧道德、旧制度。
(2)以爱国联络精神和近代科学民主思想为内容,措辞要夷易普通,如黄遵宪的“我手写我心”。

5、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关系》中提出“小说界革命”:(1)强调小说的社会浸染,新民、新道德、新宗教、新政治都可以入“新小说”。
(2)艺术上要“浅而易解,乐而多趣”,要让人“感想熏染到身外之物,天下外之天下”。
(3)小说艺术魅力来自熏、浸、刺、提这四种力,熏和浸指熏陶性,潜移默化如饮酒之“百日醉”,刺指感情不能低廉甜头的刺激,提指读者“化其身以入书中”。

6、王国维的文学不雅观和美学不雅观受康德、叔本华影响,著《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提出境界说,认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民气中之境,故写真情真景者谓之有境。
”按创作方法把境界分为造境和写境,按物我关系把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将境界高下定在“隔”与“不隔”。

7、“造境”与“写境”:造境即虚拟出境界,写境即描述现实实境。
王国维此说打仗到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并初步认识到二者的联系。

8、“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即“以物不雅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物我合一”的悠扬之境。
有我之境即“以我不雅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物随我的感情而动。
(“寒泊澹澹起,白鸟悠然下”为无我之境;“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为有我之境。

9、“隔”与“不隔”:不隔指措辞自然,情绪真实;隔反之。
(“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秒在不隔;“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了。

10、剖析“红杏枝头春意闹”和“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境界:(1)“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
”(2)王国维认为境界来自作者感想熏染力和表现力的结合。
(3)“红杏”“花影”为实景,“我”产生了情才会创造春意和活气,因此境界是真实深奥深厚的意蕴与真实生动的画面的相溶,是形与神、动与静的高度统一。

【编辑(姓氏笔画为序)】王江、李家钊、曾张胤、姜洁、董尧、臧其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