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生活中大家都很熟习的栎树,也涌如今了《诗经》之中。《诗经》中柞、杼、栩均指栎树,个中六首诗里写到了“柞”,四首诗写到了“栩”,足可见其对付当时人们生活的主要性。
《小雅·采菽》:“维柞之枝,其叶蓬蓬。”指的是栎树枝条一丛丛,它的叶子密密浓。《秦风·晓风》:“山有苞栎,隰有六駮。” 意指高高的山上有茂密的栎树,洼地里的梓树、榆树繁茂成荫。这两处均表现出了栎树枝繁叶茂的特点,由于其耐旱怕涝的特性,都是成长在山坡上,呈现出各得其所, 各归其宿,活气勃勃的景象。
槲栎古树(北京密云)
《唐风·鸨羽》:“肃肃鸨羽,集于苞栩。” 意指大鸨(鸟名,似雁而大)成群栖息在丛生的栎树上。《小雅·四牡》:“翩翩者鵻,载飞载下。集于苞栩。” 意指俊秀鹁鸠(一种短尾的鸟)从远处翩翩飞来,终极栖落在茂密的栎树上。这两处引用都表示了栎树为鸟类供应栖息地的浸染。栎类枝繁叶茂,是极其优秀的食源植物,可为小型哺乳动物、鸟类、昆虫及多种真菌供应食品来源和栖息地,是食品链中主要的一环。据干系研究统计,一棵栎树可为500多种生物供应栖息地。
《陈风·东门之枌》:“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东门外的白榆树绿荫蔽日,宛丘上的柞树林枝繁叶茂,子仲家豆蔻年华的小姑娘,在绿树下跳起幽美的舞蹈。这表示栎类在古代的主要用场之一:休憩,娱乐。栎树本义为快乐之树,“乐”之本意当为“栎”。栎树高大,易成茂林,又能饲蚕,大有裨益于人类,因而古人视其为神树,并常在占卜之地栽种栎树。
《小雅·车舝》:“陴彼高冈,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叶湑兮。”登上高高那山冈,柞枝劈来当柴烧。柞枝劈来当柴烧,柞叶茂盛满树梢。《大雅·旱麓》:“瑟彼柞棫,民所燎矣。”柞树棫树那么茂盛,百姓砍来点火祭神。从字面意思来看,析薪便是劈柴,这里表示了栎树在古代作为薪炭的主要功用。从更深层次来看,在《诗经》中,析薪和束薪每每是爱情婚姻的象征。在《诗经》那个时期,人们取火条件很单一,紧张是靠烧柴,因此“薪”对人们的生活就显得尤为主要,尤其是古人在结亲时,必以薄暮为时,而薄暮时天色已晚,以是此时会取柴薪作火把来照明,而且也要祭神、祭祖,用薪柴烧火烤肉来敬拜先祖,以保佑婚姻美满长久。这样,析薪就与婚姻联系在了一起。
储备薪炭
对《诗经》采集文化的研究也指出栎树果实富含淀粉,在社会发展的漫长岁月中,它曾是人类抗御饥荒的主要食品来源。且壳斗可用于染色,也可用以鞣制动物皮毛作为衣物,以是先民采集较多。其余值得一提的是,《诗经》中四首提到柞树的诗歌也写到了“君子”,有“既见君子”之喜悦。
综合看来,栎树在上古期间就因其多功能的特性而得到广泛栽植造就,它根深本固的特性与中华文明相得益彰,不仅用场广泛,还是神圣之树、快乐之源,丰富的栎树文化有待你我来共同挖掘!
柞之性倔强(北京白龙潭林场)
作者、拍照:胡雪凡
排版: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