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十二
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江苏徐州市人。北宋期间墨客、文学家,后拜入苏轼门下,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主要墨客,与黄庭坚、陈与义列为江西诗派“三宗”。
陈师道生平安贫乐道,闭门苦吟,其诗受黄庭坚的影响,做诗力求“无一字无来历”,但他的学问不如黄庭坚,因此常常陷入窘境,有拆东墙补西墙的觉得。
《文献通考》记载:陈无已每登览得句,即急归卧一榻,以被蒙首,恶闻人声,谓之“吟榻”。家人知,即猫犬皆逐去,婴儿稚子抱寄邻家。徐待诗成,乃敢复常。
以是黄庭坚称之为“闭门觅句陈无己”。
但钱钟书师长西席在《宋诗选注》中说:“只要陈师道不是一味把针言古句东拆西补或者过分把字句简缩的时候,他可以写出极朴挚的诗来。”
如这首《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吴曾认为,这是陈师道的“得意诗也”。整首诗从生活细节入手,写出了很多人了然于胸却没有讲出来的话,以是读这首诗,你可能会不住点头:没错!
便是这样!
说得太准了!
《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
宋·陈师道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次开?
在生活中,当我们特殊投入一件事的时候,就会觉得韶光飞逝,拿着一本好书一读,不知不觉一上午过去了,再一读,书读完了。每到这个时候,我们总以为意犹未尽,内心有些小失落落。当我们迫不及待想把书里的故事或者本日在路上碰着的有趣的事分享给朋友,却不见朋友踪影,明丽的心情瞬间就蒙上了一层阴霾。
墨客也是如此,“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既是墨客读书的亲自体验,更是二心坎孤独寂寞、唯书相伴的惆怅心情的真实流露。
这首诗作于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当时墨客困居徐州,而此时曾巩已经去世十多年了,苏轼被贬谪海南儋州,黄庭坚被流放到了四川宜宾,张耒也远在宣州……这些知心的朋友一个都见不到。墨客一口气读完了一本好书,意犹未尽,内心想如果能跟这些朋友互换谈论多好。念至此,墨客不觉痛惜。
但在痛惜、失落望之余,墨客又自我安慰——“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次开?”现实总是这样啊,希望与失落望交织,人生涯着匆匆百载,真正能够尽情尽兴、开怀大笑的光阴能有多久呢?
曾看到有一句话:希望是火,失落望是烟。生活便是一边点火,一边冒烟。
话糙理不糙。生活中,“希望”与“失落望”本就相伴而生,没有失落望,又何来希望。
读罢全诗,掩卷寻思。
陈师道虽为“江西诗派”代表墨客,但这首诗却浅易近人、平白如话,又因诗中所讲的道理既是来自于墨客对生活的不雅观察体悟,实在也是你我的亲自感想熏染。以是读来反而倍觉亲切。
或许这首诗的有名度,远不如苏轼《题西林壁》、朱熹《不雅观书有感》比及处颂扬、家喻户晓的理趣诗,但这首诗同样经典,而且该当被更多人读到。
由于——人生本就如此。
林清玄师长西席在《开讲啦》曾说过:“人生不快意之事十有八九。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事事快意。”
以是,当我们陷入“书当快意读易尽”的痛惜时,不妨将此诗多吟两遍,然后翻开一本新书,连续感想熏染另一本书里的温度。
每天共话诗词,关注十二读书
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