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上苍。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涌现的?我端起羽觞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赤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去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全面。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安然康健,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注释
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达旦:到天亮。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把酒:端起羽觞。把,执、持。
5.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7.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随着做出各种舞姿。弄:抚玩。
10.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赤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墨客自己)。朱阁:朱红的华美楼阁。绮户: 雕饰华美的门窗。
12.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13.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14.但:只。
15.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安然﹐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玉轮。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利用形象描述手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上片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上苍。”苏轼把上苍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情和非凡的气概。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脱化而来的,李白的诗说:“上苍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由于是想飞往月宫,以是语气更关注、更急迫。“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故意思,彷佛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想是在惊叹造化的奥妙。我们从中可以感到墨客对明月的赞颂与神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付明月的赞颂与神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出身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由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墨客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以是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以是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佑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不雅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 “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昼夜,叶静能邀唐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真冷得难以支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神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抵牾生理十分蕴藉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把稳,便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大概是由于苏轼对明月十分神往,早已把那里当本钱身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好玄门的养生之术,以是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觉得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相互印证。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
“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豁亮清明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便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这首词从抱负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这中间的迁移转变开阖,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在出世与入世的抵牾中,他终于让入世的思想降服了。
“明月几时有?”这在九百年前苏轼的时期,是一个无法回答的谜,而在本日科学家已经可以推算出来了。乘风入月,这在苏轼不过是一种抱负,而在本日也已成为现实。可是,本日读苏轼的词,我们仍旧不能不惊叹他那丰富的想象力。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遐想到人间的离去。“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玉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奥深厚。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找着屋里失落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由于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甚至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于是墨客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去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长忧闷,却又蕴藉地表示了对付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墨客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解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去而感到忧伤呢?这几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况,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末了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便是代指明月。“共婵娟”便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去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纵然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天下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冲要破韶光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付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
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心腹,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我看,“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余,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相互参看。正如词前引言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统统经受着离去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