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种情形下,我们的内容,就会有“抄袭”的嫌疑。
只管如此,读者依然能在文章中感想熏染到“形式上的美”,我们管这个叫“文学”。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付“抄袭”实在并不敏感。
常常有人用别人的诗歌来修修剪剪,将季康子改成李麻子,当本钱身所作,只要改得好就会流传下来。

比如唐代大墨客刘禹锡,就把白居易的一首七古,改成了自己的七绝,明朝大学子杨慎、胡应麟将其奉为神品。

一、《板桥路》与《柳枝词》赏析

《板桥路》是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下面是原文:

白居易写板桥路刘禹锡将其改为七绝明朝学者奉为神品

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

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

曾共玉颜桥上别,不知到目前。

诗作意译:

梁苑以西二十里是广济渠,春天到来的时候,渠岸上千株柳树的枝条随风飘扬。
我仿佛是为了重走这条路,才登上了十五年前的旧板桥。
记得当年,便是在这里与他分别。
从那个时候起,再也没有得到他的任何。

梁苑在河南开封府,是西汉梁国旧宫的遗址。
水渠便是广济渠。
这首诗写的是白居易有时重游广济渠,想起十几年前的朋友。
诗的开篇就交代了事宜发生的地点,第二句点名了事宜发生的时令。

《诗经·采薇》中有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因此“柳枝”在中国古典文学里一贯带有“送别”的意思。

奇怪的是,白居易重游故地。
本来该当作“雨雪霏霏”之类的句子,他却在开场通过千条柳枝,描写了一次盛大的告别。

“一渠春水柳千条”,仿佛是在对他说:过去的早就过去了,是时候忘却了。
可是他仍旧掌握不自己旧地重游,于是在诗的第四句中,他再度登上了十五年前那座旧板桥。

他想起了当初二人在桥上分别的环境,不能再见就算了,最最少也该当让他知道那个人“后来怎么样了”吧。
可是自从那一次分别后,就再也没有听到任何。

白居易的这一首诗,后来被刘禹锡裁剪成了七绝《柳枝词》,原文如下: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到目前。

刘禹锡这一首七绝,在内容上仿佛和白居易的七古完备没有差异,但是在艺术表达形式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首先,他把白诗头一句直接去掉了。
由于无论有没有“梁苑城西二十里”,对付这首诗的主旨都不产生任何影响。
于是,他一上来直接就说“清江一曲柳千条。

以“曲”字替代了原诗中的“春水”,写出了重游板桥者婉曲繁芜的心思。
正所谓柔情似水千道弯,千万柳条都在向他挥手告别,让他遗忘过去。
只有一曲清江才能展现此时此刻,他的心境。

为什么他会如此抵牾呢?原来,在二十年前,他曾经与相爱的人在桥上分离。
二十年后,他又重游旧地。
不是为了与心上人再续前缘,只是想知道一点关于她的。

刘禹锡在诗的第一句中,用一个“曲”字表达了主角抵牾纠结的情绪。
在末句中又用“只恨”表达了主角的长情。
经他改动之后,这首诗大致的意思并没有变革,但是表达出来的情绪,远比原作强烈。

并且,由于删除了首句,以是诗歌就没有“限定场景”。
删除了第三句,加快了叙事节奏,让行文不再“重复”(《四溟诗话》),显得更加简洁、清爽。
如此一来,就成功提炼出了一个普通人怀念前女友的“经典情节”,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刘禹锡七绝被王夫之称为“小诗之圣证”,他本来最善于写民歌歌颂爱情,这一首《柳枝词》当属中国古代“‘季康子’改‘李麻子’最成功的典范之一”。

二、白居易《板桥路》之谜

只管刘禹锡对《板桥路》的改编非常成功,诗中表达的意思看起来和原作并没有什么差异。
但是这并不代表《柳枝词》的故事,真的和《板桥路》讲的是一回事。

《板桥路》讲的到底是什么?有人说,这首诗写的是白氏自身的一段爱情故事。
但是根据诗歌本身供应的信息,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是河南开封附近。

然而白居易两岁就离开了河南,直至六十岁时,才担当河南尹。
今后倒推十五年,四十五岁的白居易被贬江州,他又怎么能与“美男”在“板桥路”上相会呢?

故此,白居易所谓的“美男”,只能是在他六十岁担当河南尹时,和他一道走过“板桥路”的人。
那有人就要说了:难道是这个白居易临老入花丛,六十老翁和小姑娘谈恋爱吗?

六十岁的白居易是过来人了,他的精力不比青壮年期间,对平凡女子不太可能如此地长情。
实在这位“美男”,有可能并不是一位姑娘,而是他的好友元稹。

元稹从前曾经当过四、五年的河南尹。
公元831年,也便是白居易任河南尹的同一年,元稹在武昌任所去世,第二年“归葬洛阳”。

洛阳在河南,白居易前去为元稹执绋,抬棺的军队要经由梁苑城西二十里的广济渠。
事后,白居易亲手给元稹撰写了墓志铭。
元稹虽说是“暴毙”,但究其去世因还是病逝。

生老病去世是无可避免的事情,因此在《板桥路》的第二句中,白居易写“一曲春水千条柳”时,并没任何凄风苦雨的觉得。
这些柳条,一齐挥手向老朋友告别。
并抚慰他,不要一贯去怀想逝去的人。

但是他的双腿,不由自主就走上了十五年前那条旧路,他的思维更加不受掌握。
十五年过去了,从前那位心腹就这么消散了。
他不期盼他能再活过来,只是想再听到一点关于老友的。

这种抵牾想法本来是荒诞的,但是情之所至,哪里还要什么逻辑!

结语

《板桥路》可能是一首执绋诗,元稹、白居易是至交好友,他们相识、相交三十年,生平中唱和往来,作诗达到一千余首,而白居易留下的诗一共就三千多首。

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这首诗写于会昌五年(公元846年)的春天。
就在七个月之后,这一年的夏天,75岁的白居易也去世了。

不过如此一来,这个假设彷佛就不能成立了,由于刘禹锡比白居易还要早去世四年。
那样的话,我们就看不到他的《柳枝词》了。
但事实上诗歌本是生活的艺术化,也便是说,诗作是真假参半的。

正如刘禹锡为了艺术,在《柳枝词》中将“十五年”改为“二十年”一样。
白居易当初重游“板桥路”的时候,也未必就真的隔了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