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羽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去世,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这首《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壁”,在中国可谓大家皆知,基本上随便找一个人出来都能背上几句。作为一首叙事诗,将排比、对偶、互文等修辞手腕用得出神入化,文学代价极高。同时还讲述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一千多年以来“木兰”忠孝两全的鲜活形象深入民气。
《木兰诗》的作者是谁如今已经不可考了,有传说是木兰退伍之后,回到家中,将自己的业绩记录下来而成的,不过这个说法完备无法证明。而这位“木兰”究竟姓甚名谁,是哪个时期的人实在历来都众说纷纭。
虽然木兰所身处的年代,有从北魏到隋唐等好几个说法。但一样平常都认为《木兰诗》大约涌现于北魏。并且从“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我们就可以得知,当时执政的是一个少数民族君主。北魏的拓跋氏政权是由鲜卑人所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并且经由高度汉化,和汉民族十分好地融为一体,是非常符合作品中既是少数民族政权而又处处表示出汉族文化这一个特点的。
并且从史籍中我们可以找到关于公元429年的北魏破柔然之战的干系记载,在这场战役中涌现的几个地名和《木兰诗》所提及的地名高度吻合:
《魏书·世祖纪上》:“车驾东辕,至黑山”。
《魏书·列传第九十一》:“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渡燕然山”。
《北史·列传第八十六》:“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
燕然山在古代诗词中,常常会被简称为燕山,上述这些记载和“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句的描述是同等的,并且敌方柔然人也确实符合“胡骑”这个称呼。
而另一个可以作为木兰所处时期的印证的便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一句,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兵制是府兵制。府兵制的特点是兵农合一,从军时马匹武器须要士兵自备,以是才会有木兰出征前要把市场逛一遍的描述。府兵制兴起于西魏,到唐朝时就消亡了。而北魏正是府兵制度的壮盛期间。并且这个制度在当时有一个特色,便是鲜卑人卖力当兵,汉人卖力务农,带有一定的种族分离色彩。
由以上各类,我们可以知道,这位木兰该当是生活在北魏,当时点兵出征的可汗便是拓跋焘,而当时能正式从军建功立业的木兰无疑是鲜卑人,以是木兰实在是一位少数民族巾帼英雄。正是在这场由拓跋焘亲自主导的北魏破柔然的战役中,木兰功成名就,为后人代代传颂。
一千多年以来,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击败入侵异族的业绩广为流传,在唐朝更被追封为“孝烈将军”。但是在很长一段韶光里面,这位木兰到底姓什么一贯都是个谜。
我们现在大家熟知的“花木兰”大名,实在起源于明代。在此之前,在各种文人的记载和各地的地方志里面,木兰的姓氏五花八门,有说姓任,姓朱,姓韩,姓魏,并且都各有依据,乃至还有人说“木兰”本身便是复姓的,莫衷一是,反倒是姓花这个说法并不是主流。直到明代文学家徐渭的剧作《四声猿》个中一篇《雌木兰替父从军》问世,这个说法才开始广为人知。
剧中不但明确了木兰全名为花木兰,并且对木兰的家族成员还作了详细设定。比如木兰父亲名为花弧字桑之,母亲是花袁氏。“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的姐姐叫花木莲,“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的弟弟叫花雄。不过有学者认为,徐渭这个版本的木兰,因此明代一位抗倭女将领岑花为原型的,花姓便是来自于她,并没有历史依据,然而花木兰这个名字随着剧作流传开来之后,为大众所接管,直到今日反而被认为是“官方”版本。
大概由于花木兰姓氏一贯缺少明确的史料作为依据,以是故事流传到西方之后,干脆就被存而不论,无论是改编的动画或者是真人电影,都是直接叫《Mulan》而已。
不过无论这位忠孝节义、文武双全的倔强奇女子到底姓甚名谁,又或者是哪个朝代的人,其鲜活的形象都会一贯存在于中国民气中,并且走向全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