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
DUAN
WU
午
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插艾草、饮雄黄酒等,已是众所共知的习俗。在我们江南及长三角区域,还有吃“五黄”的习俗(即黄鱼、黄瓜、黄鳝、咸蛋黄和黄酒)。
在老底子,端午节还有哪些妙事?今年端午,伴随疫情防控常态化,聚拢活动有所不便,就让我们进入浩瀚无垠的古诗词中,去领略佳节的翩翩风光吧。
赐衣
唐代墨客杜甫有《端午日赐衣》云: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喷鼻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是非,终生荷圣情。
《端午日赐衣》出自《全唐诗》。这是杜甫官拜左拾遗时所作,不仅描写了愉悦心情,还提及端午节赐衣的风尚。
现在,这个习俗依然延续。民间流传端午节给孩子们添置新衣的习气,在我小时候,望眼欲穿等着过端午节,就盼着家人给自己添置一套新衣服,以示庆贺。
戴喷鼻香包
唐代墨客陈义在《菩萨蛮·包中喷鼻香黍分边角》写道:
包中喷鼻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主人恩德重。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陈义的这首词,前两句写得分明:端午节的喷鼻香包,是用五彩丝线缠绕做成的,里面放着喷鼻香料。宴席还会涌现菖蒲,每年五月初都是如此。
在古代,如是热恋中的情人,姑娘要早早为情郎制作新奇的喷鼻香包,赶在节前送给他。
喷鼻香囊喷鼻香包是端午的应节礼物,在延续传统的乡间,可以看到形制非常讲究,根据年事不同,有着不同形状。老年人大多佩戴桃子、苹果等形状的,小孩儿的则是虎头喷鼻香包。
我们这代人,小时候都有佩戴喷鼻香包的影象。尤其是女孩子们,端午节那天,将一串串喷鼻香包挂在胸前,伙伴们常常一起比试,谁的更美,谁的更喷鼻香。
如今,喷鼻香包不仅有自家的,还有药店的,网上购买也很便捷。多放在床头或是挂在帐前,发挥驱赶蚊蝇之浸染。
缠丝线
宋代苏轼的《浣溪沙·端午》写道: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喷鼻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苏轼的这首词,详细记录了宋代端午节的习俗。姑娘们穿着绿色的罗裙,已经被汗微微浸湿。胭脂喷鼻香粉的味道,随着河流逐步飘远,姑娘们白皙的手臂上缠着五彩的丝线,在乌黑的发髻上斜插着小小的灵符,希望自己能与相爱之人白头偕老。
端午节浴兰汤也是风尚。听说端午这一天,中草药的药性是最强的。
五彩的丝线,则以“青、红、白、黑、黄”五色最为吉祥。
现在,也有女孩用赤色丝线织的带圈,嵌入小颗彩珠,围动手段缠绕成链,常年戴着,煞是清秀好看。不知这是否为端午缠彩丝的延伸?
仅举廖廖数例,足见端午习俗之丰富。传统佳节秘闻丰富,中华古诗词又是残酷辉煌,两者互融与共,交相照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