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富有诗情画意,意境幽美。在鉴赏古代诗歌时,如果能捉住意象,发挥想象,品味诗歌意境,就可能领会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情绪。这也是鉴赏古代诗歌的主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称之为“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置身诗境,便是借助遐想和想象,将墨客所描述的意象和画面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自己沉浸在一个想象的天下之中,从而得到审美享受。换言之,置身诗境,便是将读者自己置身到墨客创设的情境之中,借助自身的生活履历,努力达到与墨客的情绪共鸣,正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一样。那么,如何做到置身诗境呢?1、利用“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用自身的生活体验来揣摩墨客的内心天下,借助遐想和想象,实现自身与墨客的情绪的互换与沟通。2、角色互换法:将自己假想成墨客,站在墨客的角度,用自己在某种情境中的内心感想熏染反过来揣摩墨客的内心情绪。在鉴赏诗歌时,我们只有走进墨客的内心天下,才能真正走进诗歌的情境之中,也可以说,只有走进诗歌的情境之中,才能真正走进墨客的内心天下,才能真正理解和鉴赏诗歌。
缘景明情,是鉴赏写景诗、咏物诗的最常用、最主要的鉴赏方法。缘,便是沿着、顺着,也含有依据、根据的意思。缘景明情,也便是依据诗中所描述的景物,来探究墨客表达的情绪。一样平常来说,缘景明情便是指在详细阅读某一篇作品时,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办法,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纳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这种方法利用的基本思路是:抓意象--品意境--探究情景关系--剖析思想情绪。而“情景关系”无疑是这一思路中主要的一环。下面来讲授古诗中的情景关系的种类:人在常态下,其感情比较沉着,但一旦受到外界特定情境的触发,本来潜藏于胸的某种思想感情就可能会被唤起而开释,从而凝成诗篇。大略地说,触景生情,便是先有外界的景物,后有思想感情,景在情先,情在景后。客不雅观天下中的景物,是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的,但是,一旦它与墨客内心天下产生某种关系,这客不雅观天下的景物便成了触发墨客内心情绪的媒介。例如:秋去春来的雁,随着时令迁徙,本是自然规律,无任何情绪可言。但是,如果被羁旅流落的游子看到,就会引发游子的思乡之情。在这之前,游子未必有思乡之意,而这思乡之情,便是由这雁触动的,引发的。这便是触景生情。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羽觞。(杜甫《登高》)首先映入墨客眼帘的,便是这夔州的秋日,突出了寥廓悲惨的特色,便勾起了自身“万里作客”、“百年多病”的经历和情怀。这萧瑟的秋日和墨客自身的情状共同唤起了久存于心的感情——流落之苦、国事困难、生活潦倒、思念家乡,就形成了苍凉悲怆的意境,这意境,便是触景生情天生的意境,这种景与情的相应,使意境更为动听。一样平常来说,怀古诗、羁旅诗、思乡怀人诗比较喜好利用触景生情的抒怀办法。借景抒怀是指作者在创作时把先前饱藏于胸中的某种感情,投射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使所描写的景物渗透着墨客的某种主不雅观感情色彩,从而天生意境。也便是,墨客将自己要表达的思想情绪寄寓在某种客不雅观景物之中,借助这些客不雅观景物来表达情绪,故又可称“寓情于景”或“融情于景”。借景抒怀是先有内心情绪,然后才有带有这种情绪的客不雅观景物,这是差异于触景生情的主要特色。例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墨客并未直接言情,而是描述了安史之乱后长安城内的冷落荒凉的景象,此时花也堕泪,鸟也心惊,面对此景,墨客的内心又会如何呢?墨客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此时,墨客的内心情绪早已蕴藏在胸,只是借助长安城内的花鸟树木间接地表达出来。写景而不但写景,抒怀也不但写情,借景抒怀,情以景兴,这便是借景抒怀创设的意境。情景交融可以说是触景生情和融情于景两种情景关系的有机结合,情和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夫之《姜斋诗话》)。从外在的描写来看,全诗无不在写景,但是景中无不领悟着墨客的内心感情,可以说分不出是写景还是抒怀,二者浑然天成,物我合一,故有时也称为“情景相生”。例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此诗描述了山间春夜中宁静而俏丽的景致,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柔美。全诗紧扣一“静”字着笔,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墨客用落花、夜月、山鸟等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宁静,勾勒了一幅安谧迷人的环境。而这种环境之下,墨客的内心极其清闲,就连飘落的桂花都能感知得到。全诗无不在写景,而每一处客不雅观景物又无不在表达墨客内心的清闲与喜悦。此时,墨客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相互契合,完美统一,达到了情景相融的意境。在古代诗歌的情景关系中,有一种是情与景的关系保持正对应,也便是情与景的感情基调是相同的,可理解为“情景正衬”。顾名思义,以乐景写乐情,便是用美好的景物来抒怀喜悦的情绪,这是“情景正衬”个中的一种。例如:昔日邋遢不敷夸, 目前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墨客选用了“东风”、“春花”两种春天特有的景物,“东风”温暖,“春花”俏丽,用这两种代表性的景物,便把墨客登科中举后的狂喜之情衬托得淋漓尽致。此时情景同等,因此乐景写乐情。与“以乐景写乐情”相同,以哀景写哀情也属于“情景正衬”的一种,便是用悲哀的景物来表达悲哀的情绪。例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神。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这是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神,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便营造了荒凉冷落、壮阔苍茫的边塞薄暮景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雁无留神,更何况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墨客内心对家乡和家人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戍边的悲苦也让读者历历在目。此时,情与景的基调也是同等的,因此哀景写哀情。在古代诗歌的情景关系中,还有一种是情与景的关系相互抵牾,也便是情与景的感情基调是不相同的,这里称之为“情景反衬”,或者直接叫“反衬”。以乐景写哀情,也便是诗中描述的景物特色是美好的,但是所要表达的情绪却是悲哀的,景物越是美好,表达的感情就会越加悲哀。例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
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切实其实就象一团燃烧着旺火,多么亮丽残酷!
墨客以碧江、白鸟、青山、艳花等意象,描述了春末夏初鲜艳俏丽的景象。这种景象本该当令人喜悦高兴的,可是非但引不起嬉戏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流落的感伤。此时情与景的基调是抵牾的,相反的,因此乐景写哀情。与以乐景写哀情相反,以哀景写乐情,便是用悲哀的景物来表达喜悦的内心情绪,是“反衬”的其余一种形式,不过,以哀景写乐情的诗例比较少见。例如: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首句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积雪未消,极写边地苦寒,塞下环境的艰巨,再加上“折柳曲”,又勾起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但是,在这种苦寒条件下,墨客要表达的却是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全然没有悲哀了。正是这种以哀景写乐情的艺术手腕,才为全诗创造了乐不雅观豪放的意境。不论因此乐景写哀情,还是以哀景写乐情,都是情景反衬的艺术手腕,这种手腕冲破常规,创设了分歧凡响的艺术效果。正如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也。”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怀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全诗,让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须要把稳的是:以景结情,必须是在诗歌的结句,而且此句的前面该当是阐述、议论或抒怀的语句。例如: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上书,要求逮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结果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诗的第一句是写景,第二三句是叙事,当听到好友白居易被贬的时,墨客于病中“惊坐起”,内心感到无比的震荡。此时墨客并未顺着前面的内容来写,转而以一句写景的句子来作结。暗夜,寒风,冷雨,寒窗,极度渲染了墨客内心的悲惨与悲哀,委婉蕴藉,耐人寻思,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这便是以景结情的妙处所在。情景关系是诗歌艺术手腕中的一种,叫做“抒怀手腕”,是间接抒怀。客不雅观天下中所有的物象,实在是没有感情的,但是一旦被墨客写进诗中,它便带有墨客强烈的感情色彩。墨客将自身的内心情绪,转移投射到客不雅观物象之中,借助这些客不雅观物象来蕴藉地表达自己的内心天下。正所谓:“以我不雅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统统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诗言志,诗言情。古人作诗,每每讲究蕴藉蕴藉,内心的情绪天下不直接外露,而是寄寓在客不雅观天下中的景和物上。因此,鉴赏品味古诗,就要以此为打破口,捉住墨客选取和塑造的意象,品味营造的意境,来揣摩墨客表达的思想情绪,这便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艺术鉴赏手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