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代人写的诗纵然很工致,句子也很美,我却总觉得没有古诗的那种韵味?
幸存者偏差题主是想要什么韵味呢?
我们为什么以为古诗都那么美?由于几千年大浪淘沙能剩下来的都是佳构了。我们大部分人不会去读某个墨客的全集,实在很多大墨客也有很多垃圾诗。我们耳熟能详的要么是选入了教材的,要么是老百姓争相传唱的,这些都是千年绝唱,当然好了。
这便是范例的幸存者偏差。
有太多的读者替我们完成了过滤古诗中的垃圾诗,就彷佛我们现在正在为未来的人过滤当代诗中的垃圾诗,这便是因果。我们享受了传统古诗的佳构,也就要忍受当时代垃圾作品的荼毒,这便是循环。
我们还没碰到经典千年的当代诗而已,虽然总会有的。
先天成分
什么是诗?诗是抒怀言志的韵文。古诗是这样,当代诗也是这样。
那什么是好诗?文艺三美。
措辞美,诵读起来美;意境美,回味起来美;意思美,思考起来美。
用美的措辞,通过美的意境,表达美的意思,这才是美的诗。古诗是这样,当代诗也是这样。
而当代诗的措辞体系是口语文,和古诗的文言文体系是不一样的。
我们在读古诗的时候,都要先把思维大致进行切换,正所谓“曲径通幽”,正是多的这一道工序增长了古诗词的神秘感,同时文言文的精髓精辟,“诗家语”的高等感会让读者自然产生一种作品很高等的认同,再加上留下来的古诗无论措辞、意境、意思都是精选出来的上品,自然是求韵味得韵味,求高等得高等了。
以是,古诗便是好,像明明相爱却得不到的绝世美人。
而当代诗呢,在措辞上是不占上风的,在格式上也是疏松,乃至零哀求的,以是很多实际上便是大口语,一看就懂,自然缺少文艺作品的幽深感。同时当代诗全靠感情硬撑,基本上不会涌现古诗那种蕴藉、幽美的表达,都是怎么强烈怎么来,依赖各种修辞办法不断加强感情输出,要在诗内达到高潮——都知道,高潮过后便是空虚,怎么会有古诗那种意犹未尽的韵味呢?
以是,当代诗就像欢场散尽后的一根烟,天亮分离,讲什么韵味?
分行散文
新的措辞系统一样可以美,但必须符合新的措辞习气和措辞规律。
很多好的当代诗读起来也非常好。
但是当下的当代诗是无法和精选千年的古诗词比幽美、蕴藉、婉转的韵味的,一个是垃圾太多,第二个还是措辞系统的根本(口语),也便是当代诗自带的强烈感情表现的特色所决定的。
就现阶段来说,这是无法改变的。
由于感情一旦缓和下来,当代诗就变成了散文诗,乃至成了分行散文。
以是,读当代诗就享受它们的畅快淋漓好了,这也是一种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