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途经的杜甫,布告官只是说了句:“剑南刚去世6万兵,朝廷又要征新丁了”!
那些衣衫褴褛的老妇人,却含泪对杜甫说:“我们的丈夫、兄弟,15岁当兵去河北,40岁了还在西域屯田。去的时候里正给孩子们束发(15岁),可他们等白了头,活着的还是在戍边”……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兵车行》
无数老妇人哭诉之时,唐军奏响了出征的战鼓,骏马拉着车轱辘,扬起了漫天尘土……咸阳桥头,杜甫注目着一个个衣着朴素的老妇人,望着她们干枯的双手与脸庞,陷入了深深地挣扎之中。这个潦倒的士大夫,终极为这群可怜的民众写道: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落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父老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兵车行》
武天子啊!
你可知那万里国土之上,西岳以东两百多个州郡,万万千万个村落长满了杂草、荆棘?没了男人们的村落,纵使有矫健的妇人握起锄头,凭她们的力气又怎么耕得完那么多田地?况且秦兵吃苦刻苦,你们一次又一次连着征召他们,这和使令鸡、狗有什么差异?只管年长的人对此不满,但这些真正服徭役的青壮,又怎敢向你们表达自己的不满?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兵车行》更可怜的是:你们拉着他们去万里之外的西域屯田,还要让县官征收家中老弱妻儿的租子。难怪民间争相传颂,生了个儿子,还不如生个女儿。生个女儿嫁了人,就算守一辈子寡,父母多少也能见 两面;假如生出儿子戍了边,一年年的战乱谁知道埋到哪个枯草堆里了?
你们不知道吗?那青海边上,到处都是无人埋葬的干枯白骨。初来乍到的新鬼,不明白这里的凄苦,抱怨老鬼们哭个一直;可等到一场大雨过后,那白骨堆里就又会发出更刺耳的大哭之声。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杜甫将天宝年间帝国壮盛的帷幕下,升斗小民埋葬青海边的悲剧描写得淋漓尽致。先是749年,哥舒翰强攻石堡城,数万唐军做了无谓的捐躯。后是751年,剑南节度使鲜于仲出兵8万,讨伐南诏各部落,葬送6万多唐军性命。
这样沉重的代价下,宰相杨国忠为了粉饰太平,还在海内流传宣传唐军大胜。既然是唐军大胜,数万埋骨疆场的将士自然没了抚恤。而且为了补上短缺的数万唐军,杨国忠只能让郡县官吏,再抓各地青壮充数。那些丈夫去世了没有抚恤,儿子又被抓走充军的老妇人,末了聚在了咸阳桥,这便是杜甫《兵车行》创作的背景。
“豪门酒肉臭,路有冻去世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教材上永久读不明白的杜甫,你到任何一个大型医院转一圈就懂了。当你对着书本迷惑,大唐那么富强,为什么还有人受饿,为什么还有人饥寒时。只用放下手中书本,去“城中村落”转一圈也就明白什么叫酸甜苦辣、人生百态了。一个自己都快冻去世在茅草屋里的老翁,却写下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身受百苦,心向光明,这便是杜甫成为“诗圣”的缘故原由。李白见告我们:无论前方有何等苦难,我们都可以笑着面对统统讥讽与嘲笑,直面乐不雅观而昂扬的人生。
杜甫却说:当你觉得真的累了,那就不妨停下等等。当我们转头望去,光彩自己逃离了苦海时,却创造来路——有你,有我,有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