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位女神女娲,代表的是月神,在诗歌的意象里,玉轮反响着古代人探求精神家园,祈求天下的和谐统一的生理。

玉轮的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启示人们对宇宙的思考,又衍生出许多象征意义。

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如李白的“上苍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明月寄离愁思亲入梦舟。6首古诗词共赏一轮月各怀千里愁

在古诗中,月圆月缺,月明月阴,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又是异质同构的,因而在墨客笔下,月常常又与悲欢离合相联系。

曹丕早有了“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的诗句;

南北朝时,谢灵运也有“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等哀愁的诗句。

到唐代,除了人们熟知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以外;

还有“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的凄恻孤寂;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潸潸泪下;

“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的郁怀难耐。

之后又有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顾月明中”的伤感失落意。

本日我们来回顾一下古代墨客月下思亲的动听诗篇。

01

【杜甫月下兄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去世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公元759年,在安史之乱的烽火硝烟中,杜甫身居秦州,而其弟分散于战乱纷飞的山东、河南一带,音信难通。

杜甫在颠沛流离中历尽国难家忧,适逢白露,他望月而思念失落去联系的伯仲兄弟,心情凄然。

诗作起笔便揭示了边塞秋季的分外景象:“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此句通过戍楼上传来的更鼓声以及孤雁的哀鸣,描述出战役导致行人稀少、荒凉凄清的边陲画面,直接陪衬出墨客沉重而凄凉的心境。

随着白露节气的到来,明月高悬,却让人想起迢遥的家乡,那轮通亮的玉轮彷佛仍是影象中的故乡样子容貌。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去世生”一句,犹如重锤敲击心扉,墨客深切地表达了因战乱而与兄弟失落散、家园破败,乃至死活未卜的痛楚与无奈。

整首诗构造严谨,层次井然,环环相扣,句句转承,情绪层次递进,一气呵成,首尾呼应。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一名句,更是色彩斑斓,情景俱佳。

墨客望秋月而思念伯仲兄弟,以为露比昔日更为惨白,玉轮也比不上故乡的通亮 景随情变。
情景交融.寄托萦怀家国之情。
用孤雁和兄弟分散相映衬,更加重了“无家问去世生”的悲惨。

从边塞秋夜的广阔背景,到个人家庭命运的聚焦,杜甫以亲自经历为引,将个体的离愁别绪与国家社会的动荡不安奥妙领悟,使诗歌既有深深的个人哀思,又具有广泛的社会共鸣。

这种饱含深情且意境深远的抒怀之作,不仅表示了墨客高尚的人格魅力,更是那个时期无数百姓离散困苦的真实写照,从而使作品打破了私情的局限,升华为对民族苦难的伟大悲歌。

02

【杜甫月下思妻儿子女】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喷鼻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 唐·杜甫《月夜》

在天宝十五载,安禄山叛乱的烽烟席卷中原,杜甫的命运随着战局变迁而波折起伏。

当洛阳失落守、长安沦陷之际,他携家眷逃至廓州羌村落避难,安顿好家眷之后,毅然独身只身投奔新朝廷,不料在半路被叛军俘回长安。

正值中秋佳节,杜甫身在沦陷之地,望月思亲.心情倍加愁苦,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五律。

诗的开篇便饱含对过去光阴的追忆和现实处境的比拟:“廊州今晚的玉轮一定很通亮,可是在闺中的妻子却只能自己赏月。

墨客借助皎洁的月光,抒发了战役期间夫妻分离、骨肉离散的无尽相思与期盼团圆的情绪,反响了离乱时期百姓的痛楚。

”此处的“忆长安”不仅是一份对共同度过艰辛岁月的怀念,更是对现状分隔两地的无奈哀叹。

墨客想象妻子独清闲廓州面对清冷的月光,雾气沾湿了她的秀发,月色照亮了她孤寂的身影,其间的酸楚苦楚难以言表。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以深奥深厚的父爱关注着年幼子女的生活,他们尚不睬解思念带来的酸楚滋味,但作为父亲的他却深知个中凄凉,并对此心怀痛惜。

露水,月光,乌云似的头发,如玉的臂膀,满是泪痕的面庞,诗人为我们描述出的是一幅何等动听的画面!
望月思亲,自古皆然。

然而墨客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反过来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
又以幼小的儿女“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反衬出妻子形单影只的孤独和凄苦,进而又想像聚首相倚、双双团圆。

这种通过描述家人生活细节表达的思念之情,更显深切动人。
和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有异曲同工之妙。

虽然《月夜》与杜甫以往作品中的沉郁悲壮风格有所不同,但它以更为凄婉的办法展现了家庭破碎的悲剧,以及在战火纷飞中人们对亲情与和平生活的深深神往。

整首诗层次分明,情绪朴拙而细腻,将个人的家庭之痛与国家的战乱之殇紧密结合,从而造诣了一首动听肺腑、富有时期共鸣的佳作。

03

【白居易月下思兄弟姐妹】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兵戈后,骨肉流落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 唐·白居易《望月有感》

公元799年至次年春,河南经乱期间,白居易因战事骚动、亲人离散而触发的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害与思亲之情。

当时宣武节度使董晋去世后,属下叛乱,彰义军节度使(吴少诚)又作乱,导致河南地区烽烟四起,加上一贯干旱无雨雪,南方交通断阻,长安因此陷入饥荒,民不聊生。

白居易流落寄居于外地,兄弟姐妹为了谋生各奔东西,百姓们田园荒漠,家境没落。

身处浊世之中的白居易,不仅忧心国家命运,更感怀于骨肉嫡亲的飘零失落所。

在这首饱含深情的诗篇中,墨客利用了白描手腕,将自己的亲自经历和感触融入字句之间。

他以“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为经典比喻,将分散各地的兄弟姐妹比作孤独翱翔的离群大雁和在深秋断根随风飘摇的蓬草,形象地刻画出战役带给家庭的撕裂之痛与个体不由自主的流落失落所。

夜晚独坐,白居易瞩目天上的明月,思绪超过千山万水,想象着散落五处的兄弟姐妹或许也在同一轮明月下寄托思乡之情,泪眼望月,共同承受这份离散的苦楚。

这种超过时空的情绪共鸣,使得诗的主题更加深入民气,引发了读者对付和平年代亲情团圆的器重以及对动荡岁月中家国破碎悲剧的深刻反思。

全诗虽措辞朴实,却寓意深远,情绪朴拙沉郁,通过玉轮,这一共通的意象,成功串联起战乱时期人们的共同悲欢,引起身在异地的兄弟们共同的感情,从而展现出墨客对社会现实深切的人文关怀及对骨肉亲情无比眷恋的细腻表达。

04

苏轼月下弟弟子由】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上苍。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北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丙辰年的中秋佳节之际,时任密州太守的苏轼因与王安石等变法派政见不合而被排挤在外,

自上次相见已过去七年,他本希冀通过外放能够靠近弟弟,无奈欲望未能实现,心中饱含着对弟弟苏辙的深邃深挚怀念。

在这团圆之夜,苏轼独自面对皎洁的明月,举杯对天,发出了“明月几时有”的感慨,不仅表现出他对玉轮自然之美与神秘之境的惊叹和神往,也流露出墨客豪放不羁的性情和广阔无垠的肚量胸襟。

词的上片中,苏轼由不雅观月引发遐思,想象自己御风飞往月宫,探索那未知的时空奥秘。

然而,他又担心那高寒之地无法承受,进而转念欣赏人间月下起舞的身影,这种抵牾生理寓示了墨客虽身处困境、心向自由,但又深爱并眷恋着现实生活的人间烟火气。

下片则转向更为深奥深厚的情绪表达,映照着月光的朱楼雕窗,勾起了苏轼对远方弟弟的深邃深挚怀念。

他在失落眠的夜晚质问明月为何偏要在人们离去的时候圆满,以看似抱怨实为寄托哀思的办法表达了人间间悲欢离合难以两全的普遍情绪。

苏轼与苏辙的伯仲之情,与日月同辉,苏轼借玉轮阴晴圆缺的变革揭示了人生常态,并借此传达出一个超越个人情绪的欲望:

愿天下所有离散的亲人都能安然康健,纵然相隔万里也能共享同一轮明月的美好。

这样的结尾既表示了苏轼开阔豁达的人生境界,又使得整首《水调歌头》在弯曲缠绵的情绪起伏中流淌出悠长深远的哲理韵味。

05

【苏轼月下交待人生后事】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 北宋·苏轼《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二》

苏轼与苏辙兄弟二人既有一母同胞的血缘关系,又有一言为诺以诚相诗的朋友关系。
在苏轼认为自己必去世无疑的情形下,他在狱中给弟弟子由交待人生后事。

苏轼的《狱中寄子由·其二》作为续篇,这是他身陷御史台狱时写给弟弟苏辙并托其转交给妻子的一首动听至深的诗。

在这首作品中,墨客描述了狱中寒夜的凄楚景象:寒冷的霜气笼罩着夜晚,低沉的月光下,风摇铃铎,声声刺耳,映射出囚禁生活中的孤寂与绝望。

苏轼以“梦里神往云山心似鹿奔”抒发自己内心对自由和远方的渴望,然而现实却如临沸汤热火的鸡般惊骇无助,这种光鲜比拟揭示了他身处困境时内心的挣扎与无奈。

他对子女的思念之情跃然纸上,为自己未能给予他们安稳的生活而感到愧疚,同时又表达了对多年来同甘共苦的妻子深深的歉意与感激。

墨客在面对死活之际,提出了关于身后事的寄托——希望能像汉代受民爱戴的朱邑那样,安葬在曾经任职且深得民心的浙西地区,此番言辞既流露出他对生前为官之地的深厚情绪,也表示了其高洁的人格追求和矢志不渝的为民情怀。

整首诗饱含哀伤惨恻,虽不同于苏轼其他作品的豪放洒脱,却更显情真意切、动听肺腑。

它以细腻的情绪笔触展现了苏轼身为一位身处困境仍坚守道义、忧国忧民的忠臣形象,以及他对家庭深奥深厚无私的爱,使得这首诗成为了苏轼诗歌创作中别具一格的悲壮篇章。

06

【王建中秋月下思故乡】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这是一首描述中秋佳节夜晚月色与墨客思亲之情的七言绝句,通过对月光、鸦鸣、桂花等元素的细腻刻画,生动展现了墨客在阔别家乡时的内心天下。

首句“中秋时的月光照耀在庭院之中,地上犹如铺了一层白霜”,墨客奥妙地利用“地白”这一意象,将皎洁通亮的月光比作寒冷又清洁的白霜,营造出既清冷又安谧的月夜氛围,映射出墨客内心的孤寂和对家乡的深深怀念。

第二句中的“秋日的露水悄无声息地打湿了庭院里的桂花”,进一步深化了画面感,桂花不仅代表了中秋时节的象征物,也借由月宫中桂花树的传说,暗示着墨客遥望星空寄托思念。

寂静深夜中桂花被打湿的细节,让读者仿佛能听见那若有若无的秋露滴落声,凸显出墨客沉浸于月色下的孤独思绪。

后两句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本日夜里所有人都在欣赏空中的明月,不知道秋思会落在谁的家里?”

墨客以一种蕴藉而深奥深厚的办法表达了自身的愁绪,虽然众人都在赏月,但每个人的内心天下各不相同,那些秋思究竟触动了哪一家人的思念之情?

此问实为自问,透露出墨客自己那份浓厚的思乡情结,他把强烈的秋思归于自家,暗示在这浩瀚不雅观月人中,他的思亲之情最为深切。

整首诗通过精髓精辟的措辞和丰富的意象构建了一个幽美且引人共鸣的意境,将中秋节赏月之际人们对远方亲人深深的牵挂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表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情绪深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欠妥,联系立即删除

#文章首发寻衅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