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朱淑真
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
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
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
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
译文
十一月,黄钟律管应合冬至历象,和风催动;阴气潜伏,阳气回升,温和之气逐渐回来了。
葵菜影子相应移动,冬至这天日间最短;腊梅花儿率先趁着小寒时节即将盛开。
八方之神的卦象都占得明年是个丰收年;玉制第六管黄钟管芦苇膜灰便自动飞出,应冬至节。
已经创造岸边一排排迎尾月的柳树,参差不齐的枝条,又要引领春天的到来。
注释1.黄钟:古人为了预测节气,将苇膜烧成灰,放在律管内,到某一节气时,相应律管内的灰会自动飞出。黄钟律和冬至相应,时在十一月。
2.应律:应合历象。
3.阴伏:暗藏埋伏。这里指阴气下伏。
4.淑气:温和之气。
5.葵:指葵菜。
6.长至:此指冬至,自夏至后日渐短,冬至后日渐长,故称。
7.小寒: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一月五、六或七日。
8.八神:主宰宇庙的八方之神。
9.表日:标识黄道吉日。
10.和岁:时和岁稔之意,四季和顺,五谷丰收,用以称颂太平盛世。
11.六管:玉制六律管。
12.葭(jiā):初生的芦苇。
13.参差:是非、高低、大小不齐。
赏析这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朱淑真的一首冬至节气诗。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或“亚岁”等。
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一个主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冬至为“冬节”,以是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
朱淑真成长在北宋末年,婚姻不幸,丈夫出轨,遭遇家暴,万念俱灰下,于婚外探求情人,靖康之变后,与情人天各一方,家人将其文稿付之一炬,唯剩下《断肠词》、《断肠诗集》。晚年,朱淑真在孤独中去世,去世韶光不详。一代著名女词人的出生真令人唏嘘不已。
这首冬至诗,便是出自她的《断肠诗集》,成为断肠诗中的另类,憧憬与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其才情亦可见一斑。
首联,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是说,十一月,黄钟律管应合冬至历象,和风催动;阴气潜伏,阳气回升,温和之气逐渐回来了。
冬至,本来表示冬天真正来了,景象变得特殊寒冷起来。可是,在墨客眼中,却看到了一片春意,一片活气勃勃,一片丰收喜悦之景。
“好风吹”,“淑气回”,这样的措辞让人感想熏染到了墨客内心的喜悦。
颔联,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是说,葵菜影子相应移动,冬至这天日间最短;腊梅花儿率先趁着小寒时节即将盛开。
墨客在冬至这一天,一下子就遐想到小寒节气,还有含苞待放的腊梅,仿佛美好的时节一下子飞速运转过去。
所有的时节都有它的可爱之处,哪怕是寒冬尾月,梅花便是第一个欢迎春天的青鸟使。在寒冷之中,涌动着一丝丝的暖意。
颈联,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是说,八方之神的卦象都占得明年是个丰收年;玉制第六管黄钟管芦苇膜灰便自动飞出,应节冬至。
飞葭动细灰,即“葭灰”,也叫葭莩之灰。
古人将芦苇的薄膜烧制成灰,放入十二音律的管内,埋于密室地下。
管端上口齐平,上覆以绢帛,下端长短不一。
全埋在泥土中。
第六管是黄钟,此管最长,得地中阳气最早。
冬至一阳来复,黄钟律管的膜灰便自动飞出,第六管灰动,应冬至节。
冬至前灰飞向下,冬至后则灰飞向上,因冬至一阳生,阳气伸展的缘故原由,古人称此法为“飞灰侯气法”。
杜甫《小至》有“吹葭六管动飞灰”的诗句。
尾联,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是说,冬至这天已经创造岸边一排排迎尾月的柳树,参差飞舞又要引领春天的到来。
这句表面上是写腊柳迎春,实际上是写墨客迎春,讴歌阳气回升、万物即将复苏,含苞的梅花和萌动的柳枝,便是这春天的先遣者。
在冬至日,墨客想到的却是即将到来的春天,解释了墨客对付美好来日诰日的憧憬。
正如雪莱的诗句所说,“既然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寒冬之中,孕育着发达的活气。
愿冬至日的你我,也能感想熏染到墨客笔下的那份憧憬与喜悦,负责过好每一天,欢迎春天的到来。
作者简介:严勇,文学硕士,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全国青年作家班第三期学员。现任泰州副刊编辑,《稻河》编辑。已出版散文集《读书旅行》,文史集《泰州史话:运盐河边的城市》,随笔集《风采泰州》。公开拓表文章三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