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聪明好学,六岁便能写文,且下笔流畅,被赞"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的《汉书》后,撰写了《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的一些缺点;十岁时,饱览六经;十二之十四岁,王勃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先落后修《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麟德元年(664)王勃便开始上书,指陈政见,表明自己积极入仕的态度;乾丰元年(666)年仅十六岁的王勃,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

仅通过上面一段王勃的平生罗列,一位有担当、有才学的神童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和《伤仲永》中的神童不一样,这位神童一步步踏踏实实的在向自己想要去到的地方靠近;成为了朝廷最年少的命官,一篇极具文学功底的《乾元殿颂》极尽绮丽之彩,惊动圣听。
唐高宗的夸奖使这位神童少年名声大振,也便是此时,他便和其余三位文学家合称为"唐初四杰",并列举首位。

得名随意马虎守名难,尤其是此刻的王勃还是个斗志昂扬的少年。
由于写了一篇《缴英王鸡文》,"参与两位王爷的斗鸡游戏",使得唐高宗圣颜不悦,就把王勃流放了。
就这样,这位满腔热血的神童少年,带着自己满腹的委曲和无奈踏上了流放之路。

讲完了这个故事,也该进入正题了。
就在被贬的这几年,王勃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今日我们要说的便是个中一首悲秋诗《山中》。
此时已是咸亨二年(672),这是算是王勃羁旅后期的作品,此刻的他已经无法再用洒脱包裹失落落。
无论是对家人的思念,还是对自己抱负无法实现的无奈都逐渐成为常态,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又看到蜀地满目苍凉之秋天景色,便提笔写下了这首诗。

神童王勃的一首悲秋诗二十字尽显深挚功底

短短二十字的小诗,承载了太多的苦闷和无奈,开口的一句"长江悲已滞",即景起兴,阐明了自己此刻的情状,从题目我们不丢脸出,此时的墨客大概站在某座山头,望着长江逶迤而去,不禁发出感慨。

第二句"万里念将归"直接抒怀,让我们感想熏染到了墨客此刻无限的期盼,彷佛能从这首诗中看到那个少年经历了几年沧桑,此刻内心最想念的是远方的家人朋友,无穷无尽的思念倾尽万里长江。

紧接着的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红叶飞",写下了墨客此刻看到的景象,晚秋大风瑟瑟,吹散了树树枯叶,这既是实际的景物描写,又是墨客此刻内心真实的写照,无尽的萧瑟和惨淡。

寄情高远,情景俱足。
短短二十字:恢弘江山、萧瑟秋风、黄叶纷飞、万木凋零。
情景交互,彼此渗透,融情于景,景情合一,气候雄厚尽情以言,以景结情,岂不妙哉。
即便是这样一首短小精悍的小诗,依然可以窥见这位文学神童的深厚功底。

王勃登堂有华艳之作,一篇《滕王阁序》荡气回肠,从内容上拓展了骈文的艺术境界;从艺术形式来讲,六朝抒怀小赋为基底,又在骈文根本上加以散文化,达到内容美和形式美的传统。
那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成千古经典,将秋日的山高水长的静景加上微小的孤鹜在晚霞时候的远游,实在是美哉!

而私下的王勃则是朴拙而真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一句"海内存心腹,天涯若比邻"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即便是江山万里阻挡又如何?交情深厚,间隔难阻。
表示墨客的高远志向、豁达的情趣以及旷达的肚量胸襟。

神童生平的大半都在华美的光环下,而从因《缴英王鸡文》开始,这位神童彷佛一下跌至谷底,之后又由于杀官奴一事,连累父亲被贬。
此时的王勃只能把入仕的梦想藏在心里,不断接管着命运带来的苦果。
他曾在《上百里昌言疏》中表达对父亲的腼腆"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
"

少年景名,而后坎坷,先是被贬,然后入狱。
经历了无数磨难,归来仍是少年;即便是在官场里浮沉几次,但终极存下的还是那份济世情怀。
少年不经光滑油滑,踏错过好几次,受到了惩罚。
而后再进,秉身傲骨,依然是最初的样子容貌。
如若没有意外,他大概会在久经磨砺后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
但是命运没给王勃这个机会,上元三年(676),王勃拜别父亲后乘船回归,因南海风急浪高,不幸溺水,惊悸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