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有名度最高的作品,要数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元稹的《遣悲怀三首》和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旬日夜记梦》。

晚唐墨客李商隐,灵心善感,出生坎坷,平生最善于写伤感情诗。
近代学者黄世中认为,自大中五年(公元851年)王氏去世后的七年间,李商隐共计创作了“悼亡诗”30余首。

这些悼亡诗,将李商隐的丧妻之痛,与他的自哀、自怜相结合,极大地增强了悼亡诗的悲剧传染力。
同时也为后世“悼亡词”的创作,供应了示范。

李商隐的婚姻状况,与元稹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他们都曾经娶了“谢公最小偏怜女”,也都曾由于自己的落泊,拖累了妻子。
不过二人丧妻之后的结局,却不太一样。

李商隐写诗悼念亡妻情感真挚格调凄惋可与苏轼江城子比肩

总体上来说,元稹在与韦丛的那段婚姻中,是得到了实惠的,并且妻子亡故往后,他很快又再娶了,以是这段婚姻并未让元稹受到影响。

不过李商隐的婚姻,却是造成他后半生悲剧的导火索。
然而他对妻子王氏却是自始至终,都保持了刚毅如一。

李商隐写的悼亡诗,形式多样,既有古诗《房中曲》,又有七律《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五绝《悼伤后赴蜀东辟至散关遇雪》等等。

在这些悼亡诗当中,乃至还包含了“李商隐诗歌中的巴赫猜想”——《锦瑟》。
不过在这些诗中,写得最为普通的,当数七绝《深秋独游曲江》。

《深秋独游曲江》这首诗写于李商隐四十四岁,丧妻四年之后。
李商隐在这首诗中表达出来的情绪朴拙、格调凄惋,也让这首诗可与元稹、苏轼的悼亡诗词比肩。

一、《深秋独游曲江》赏析

《深秋独游曲江》——唐·李商隐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口语翻译:

红荷、绿叶在春天初生之时,便已经埋下了模糊的忧患。
待到秋日花叶枯萎,无尽的惆怅与怨恨,就“结成”了果实。

我深深地知道,只要肉体不会消亡,我对她的思念之情就会长存于天地之间。
而此时,我只能伤感地站在江畔,谛听江水东去,发出的无尽悲音。

想要精确地理解并感想熏染出这首七绝当中的凄凉,不得不提到李商隐诗中“荷叶”的象征。
从前李商隐成婚之时,曾经给妻子写过一首七古《赠荷花》。

在这首诗中,李商隐把自己比成了绿叶,把妻子王氏比成了荷花。
以“唯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的诗句,赞颂彼此至心相爱,不染尘埃。

李商隐希望二人的爱情能够“此花此叶常相映”,莫作“翠减红衰愁杀人”。
然而,现实是非常残酷的,就在他们婚后的第十四年,王氏就病逝了。

《深秋独游曲江》的第一句提到“春恨生”,第二句里又提到了“秋恨成”。
那么,这里的“恨”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李商隐二十七岁时应试落第,在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家当了幕僚。
后者仰慕他的才华,于是把自己的爱女嫁给他做妻子,这和元稹娶韦丛的情形非常相似。

但是李商隐的运气就不如元稹那么好了,由于在结识王氏之前,李商隐曾经受过“牛党”中人令狐楚、令狐绹父子的接济,而他的岳父王茂元却是“李党”中人。

以是李商隐在结婚之后,不断遭到“牛党”打压、排挤,“终生沉沦下僚”。
《深秋独游曲江》中提到的“恨”,正是与这段婚姻以及在政治上遭到打压有关。

李商隐和王氏二人的婚姻,是他们彼此后半生不幸的开始。
这场不幸持续了十四年,到了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终于“秋恨成”,结出了“恶果”。

李商隐认为王氏的病逝,正是由于嫁给自己造成的。
王氏本来贵为节度使的千金,可以过着鲜衣美食的生活。

但是王氏与李商隐结婚往后,李商隐为了谋生,不得时时常奔波在外,让她独守空房,过着贫贫乏苦的生活。

由于嫁了一个“不争气”的丈夫,以是让妻子受了很多的苦楚。
末了才会罹患重症,进而不治而去,这便是“春恨生”、“秋恨成”的由来。

李商隐在其余一首悼亡诗《房中曲》中曾提到:“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
”从这个描述来看,至少在王氏去世一两年前,她就已经患了重病了。

常年流落在外的李商隐,实在也已经隐约察觉到了。
但是由于贫穷的处境,他没办法一贯留在家中照顾妻子。
面对这样的情景,夫妻二人都不忍说破。

接着,李商隐又连续波奔在外,辗转于各个幕府之间。
直到王氏离世的时候,她都没能见上李商隐末了一壁。

李商隐少年时期,实在曾经有过不止一位心上人。
但是他自从与王氏婚后,对待妻子却始终如一,因此才会写下大量的悼亡诗。

李商隐不断在这些诗篇中,抚摸妻子枕过的玉石枕,想起妻子缝制的棉衣,弹过的锦瑟。
后来他又通过写诗,抱负自己回到从前二人居住过的老宅,半夜听见妻子唱歌的声音。

可见,李商隐对爱妻王氏的思念与思念,已经霸占了他复苏之时,绝大部分的思想空间。
而在不复苏的那些韶光里,估计他同样在怀念和思念妻子。

以是他才会在七绝《深秋独游曲江》中说道:“深知身在情长在。
”意即:除非我去世,这样的思念,是不可能有一刻停滞的。

杜甫从前写《哀江头》,诗云:“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滚滚曲江水,昼夜奔流一直息。
那江水无休无止地发出的声音,便是他李商隐由于思念妻子,发出的哀鸣声。

二、李商隐悼亡诗的造诣

按照清代词人朱彝尊,近代学者黄世中、程然等人的说法,李商隐的《锦瑟》也是一首悼亡诗,并且是为王氏所作,那李商隐悼亡诗的造诣,岂只是与“元稹、苏轼”比肩而已。

按照上述三位的提法,李商隐《锦瑟》创作于他生命中的末了时候。
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墨客,在人生的末了时候,只会写下他最在乎的东西。

李商隐自王氏去世后的7年里,大部分韶光都只干一件事,便是:想她,想她,再想她!
乃至由于这个缘故原由,在《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末了暗示自己想要出家。

再看《锦瑟》这首诗,从题目到诗中“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明月珠有泪”的典故,看上去也全部与丧妻,以及爱情的话题干系。

第一个证据是,李商隐作于王氏去世当年(公元851年)的第一首悼亡诗《房中曲》,有“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表明“锦瑟”是王氏生前遗物。

“锦瑟无端五十弦”典出《史记·封禅书》,故事里面提到这种乐器原来有“五十弦”,发出的声音极为凄凉。
后来黄帝命人把它“破为二十五弦”,就有“断”之意。

“断弦”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正是“丧妻”的隐喻,以是再娶就叫“续弦”,因此《锦瑟》讲的便是一个“断弦”的故事。

而“望帝春心托杜鹃”的典故,是讲当初蜀国的望帝,为了治水,封鳖灵为大臣。
结果鳖灵外出公干,望帝却与其妻发生了私情。

鳖灵归来之后,望帝觉得羞愧,于是把国家交给了鳖灵,然后望帝则是隐居西山。
从此每年春三月,人们就会听到杜鹃在山中啼鸣。

以是“望帝春心托杜鹃”,便是指人去世后仍借着啼鸣声,表达对故国故人的思念。
由于前面有一句“庄生晓梦蝴蝶”,所往后面的“望帝春心托杜鹃”,显然是指王氏在地下思念着李商隐。

“沧海月明珠有泪”一句,讲的是鲛人的典故。
《博物志》中记载的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积绩”。
这里的鲛人,显然不同于西方当代神话的美人鱼,她也是女性。

按照这个解读,那么李商隐《锦瑟》中的答案,就全部被揭开了。
如此一来,李商隐在“悼亡诗”领域独辟路子,所取得的造诣,又岂止只是可与苏、元二人比肩呢。

结语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旬日夜记梦》,可能是当代最著名的一首悼亡词了,个中的“十年死活两茫茫,不斟酌,自难忘”,更是让人冲动落泪。

李商隐的《房中曲》、《深秋独游曲江》、《李夫人三首》、《正月崇让宅》纵然写得再哀感顽艳,写到作者末了要为了爱情去出家当和尚,都不如苏轼这首词有名。

但是《锦瑟》一诗,如果真如朱彝尊、黄世中、程然等人的说法那般,是李商隐为了吊唁亡妻王氏所作的话,那么李商隐在悼亡诗上的造诣,就真的是无法超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