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根本学写格律诗(二)

零根本学写格律诗(三)

零根本学诗第四讲。
今天主要讲绝句,以及绝句的格律。
学习前面三讲,可以理解格律诗的根本知识。
这一讲就详细的讲一下绝句怎么写。

什么是绝句?很多人会回答:"绝句分五言、和七言两种,格律诗中四句成诗是绝句,八句成诗是律诗。
"这样回答也没错,但不足全面。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真正的理解一下绝句。

格律诗零根本启蒙初中小同伙能看懂的干货系列课程四绝句

很多人都认为,绝句产生于唐朝。
实在不然,在北周时,庾信就写过一首名为《绝句》的诗。

这就解释,绝句这个别裁,在南北朝就已经成型了。
但在南北朝时,还没有对其平仄、押韵、粘连等格律上有明确的规范和哀求。
绝句的格律,则是在初唐时开始规范起来的。
由宋之问等人定型的。

王维

有人说:"绝句便是截句",绝句来自于律诗,是从律诗中截取而来。
比如:

我们试着把这首诗截取一下

从格律上来说,没有问题。
但是很明显的就能觉得到,诗意全无。
整首诗的表达彷佛不完全。
就像是没有写完的诗,特殊是截取前面两联和中间两联。
不过如果截取律诗的颈联和尾联,看起来到还像是一首诗。

这明显便是没写完。
以是我认为截取一说不对。

《音调四谱》说:"由此递增,虽至百韵可也,而断无可减之理。
减至无可减就叫绝句。
"《音调四谱》认为律诗是在绝句的根本上,增加两联而来。

我也不大认同这个不雅观点。
我认为,绝句南北朝就有,但是有实而无名。
就像律诗,南北朝和隋就涌现了很多,完备符合律诗格律的诗。
但那时候也无律诗之说。

我认为,绝句和律诗一样,是从初唐开始,同时发展起来的。
绝句与律诗并无"截取"或"增联"的说法。

不管是五言或是七言,绝句共四句,二十或二十八字。
用如此少的字,要表达出作者的情绪或者不雅观点。
笔墨精髓精辟,是绝句最大的特点,也是写绝句最大的难点。
这便是,为何自太白、摩诘之后,难有五言绝句佳作的缘故原由,特殊自宋往后,写五言绝句的都很少了。
相对来说七言绝句就好写不少。
以是我建议初学格律诗者,慎写五言绝句,而多写七言。

通过格律诗的平仄、粘连、押韵等规则,以及对古人绝句诗作的总结。
我们总结出了绝句的四个基本句式:

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入韵)

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

仄仄仄平平。
(仄起入韵)

只要用基本句式来写绝句,是不可能会涌现出律的情形的。
诗例:

第一种句式,仄起仄收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第二种句式:平起仄收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第三种句式:仄起入韵。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第四种句式:平起入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的四个基本句式与五言一样,便是在句子前面加上两个字。
平平前面就加仄仄,仄仄前面就加平平:

1、(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

2、(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入韵)

3、(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

4、(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起入韵)

也两个举例子解释一下:

平起仄收

仄起仄收

平起入韵

仄起入韵

有了基本句式,在绝句写作的时候,就方便很多了。
写完第一句,我们就知道整首诗,该用哪些句式,下一句平仄又是若何的。

有很多人说,押仄声韵就不是格律诗。
我不认同这个不雅观点,不管是绝句还是律诗都有一些押仄声韵的,其平仄、粘连、押韵都符合格律哀求。
你如何能说它不是格律诗。
当然压仄声韵的格律诗还是比较少的。
比如下面这首七绝。

江雪

古绝也是绝句的一种,只是古绝不是近体诗(格律诗),古绝是古风的一种。
比如,非常有名的柳宗元的《江雪》。

关于绝句还有个征象,大家须要把稳。
五言绝句比较少首句入韵的,相反七言绝句则首句入韵者为多。
五言绝句全篇二十字。
须要通过二十字,完全的表达自己的感情、思想,确实比较困难,如果首句再要押韵,难度则更大。
牢记!

对格律诗感兴趣,可以关注深秋鸿雁。
我将在近期,将本系列课程写完。
有些人没有看到前三讲。
可以点击文章前面的链接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