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期间,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文人参与政治的意识也达到极高的程度,加之市民文学的兴起,使得宋代的谣谚成为我国历代谣谚中的最具代表性的,其内容的文学性、广泛性、深刻性等独一无二。

清代杜文澜《古谣谚》网络了大量谣谚

下面我们就透过一些宋代谣谚,来理解一下谣谚中的宋代历史,这个绝比拟正史更精彩,更生动。

1、文选烂,秀才半。

语出陆游《老学庵条记》。

谣谚里的历史从十三条宋代平易近谣谚语看两宋历史

说的是北宋初,科举考试内容侧重于《文选》,以是文人都特意研讨此书,只要熟读《文选》,考中秀才的几率极大。

陆游的《老学庵条记》

这则谚语还有另一个相似的说法:

文选烂,秀才绿。

这句谚语出自《玉芝堂谈荟》,这里的是绿是指脱白着绿,殿试考中后,会赐绿袍,正式成为进士。

到了南宋期间,文风转变,“尚苏氏文章,学者翕然从之,而蜀土尤盛”,以是又新的民谣:

“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以是科考中,诗文方面有导向,会让考生低头取巧。

科考中还有一些风趣的谚语。
一些考生有志向,坚持不考中不娶妻,所有就有很多大龄青年。
南宋绍兴年间, 陈修考中时已经“年七十三,尚未娶”,宋高宗便将一个三十岁的宫女赏给他, 好事者大开其玩笑:

“新人若问郎年几,五十年前二十三。

2、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语出《东都事略》。

这是夸奖范仲淹(字希文)的,范仲淹为官清廉,曾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新政,也曾主持西北军务,抵抗西夏入侵,十分有威望。

范仲淹

《东都事略》还记载了一句民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
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这是百姓歌颂韩琦和范仲淹的,两人在西北抵抗西夏,让西夏人闻之也敬佩不已,合称韩范。

3、“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北宋重文轻武,而且朝廷常常在灾年招募破产的农人、游民从军,使得军人在社会的地位很低。
军人犯罪,会被在脸上刺字,这更侵害了军人的自傲心,让他们在社会上被歧视。
以是有民谣道: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刺字 剧照

当军人被压制歧视,可想这个国家会是什么样子。

4、“闽蜀同风,腹中有虫。

语出《邵氏闻见后录》。

洛蜀党争的两党魁脑

北宋党争十分激烈,王安石时变法失落败后,守旧党内部也涌现了著名的“洛蜀党争”,洛党以道学家程颐,蜀党魁脑而是苏轼,洛蜀两党虽然都反对主见变法的新党,但是详细政见也是不同的,苏轼并不是一味守旧,对新党的某些主见是认同的,于是洛党就制造谣谚说:

“闽蜀同风,腹中有虫。

以闽蜀两字各从虫字,影射蜀党和闽党穿一条裤子。
当时新党多是南方福建人。

当然,这句谚语也可以说两地文化风气有相似之处。

5、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

语出朱弁《曲洧旧闻》。

北宋徽宗期间,朝政腐败至极,官职明码标价进行买卖。
当时“六贼”之一的王黼为相,“卖官鬻爵,至有定价”,于是百姓作谣谚道:“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

6、冲破桶,泼了菜,便是人间好天下。

语出《宋稗类钞》。

这是北宋末年百姓对童贯、 蔡京等“六贼”训斥反攻而产生的童谣。

用的是谐音,“桶”指童贯,“菜”指蔡京,只要除掉童贯、蔡京便是人间好天下,这寄托了百姓革锄奸臣的美好想法。

然而现实是残酷,还有一个童谣:

杀了茼蒿割了菜, 吃了羔儿荷叶在。

语出《独醒杂志》。
“茼蒿”是指童贯,“菜”是蔡京,“羔”是高俅,除掉了这几个,还有“荷叶”在。
“荷叶”是指“何执中”,此人虽不似蔡京那样奸恶,但与蔡京同时为相,也太过迎合天子,粉饰太平。

又比如:金腰带,银腰带,赵家世界朱家坏。

这是年夜骂徽宗期间“六贼”之一的朱勔搜刮民脂民膏,败坏了赵家江山,毁坏了人们的美好生活。
实在也是痛斥所有的贪官污吏和纵容他们的赵家天子,指出你赵家的江山便是被你任用的奸臣败坏了。

痛斥奸臣贪官的童谣很多,也反应了那时朝政腐烂至极,百姓申说无门,只能用歌谣形式发泄。

7、黄河灾, 天水来。

语出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天水是指宋朝赵姓的发源地,这谚语是南宋孝宗年间北方还在流传的,反应了北方中原地区的百姓对赵宋朝廷的希望,希望他们能光复中原,补救他们。

《文献通考》还记录了南方百姓的一则谣谚:

“儿孙去世,闹啾啾,也须还我一百州。

说的是南宋孝宗末年,金国发生权力争斗,陷入内讧之中。
南宋百姓认为这是收复山河的大好机遇,于是作此歌谣,可惜南宋朝廷却无所作为。

这两条谣谚,反应了两宋之际,南北方百姓对付收复失落地的同等渴望。

8、苏湖熟,天下足。

语出陆游的《渭南文集》。

这是形容两宋经济繁荣尤其是江南地区繁荣的谚语,我们的历史书上在提高两宋经济重心彻底转移到南方时,常用这个谚语。

两宋经济高度繁荣

9、烧喷鼻香点荼,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

语出《梦粱录》。

这首谚语,反应是宋代做事业的繁荣。
富朱紫家举办宴会时,会有专门的人卖力专门的事情,点喷鼻香的点喷鼻香,上茶的上茶,挂画的挂画,插花的插花,分工明确,不须要主家劳累。

这句也是宋代经济高度发达的一个体现。

10、“不养健儿,却养乞儿;不管活人,只管去世尸。

语出陆游的《老学庵条记》。

宋代重视公益性慈善机构的培植,在社会保障方面做得很好,这也是学界为之点赞的地方。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建造诸如居养院、漏泽园、安济坊、慈幼局、福田院等慈善机构时,更像是“形象工程”,花费巨大,却无法给百姓带来实际用途,反而因粉饰太平加重百姓包袱。

陆游画像

陆游在《老学庵条记》记述道:“置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所费尤大。
朝廷课以为殿最,每每竭州郡之力,仅能枝梧。
谚曰‘不养健儿,却养乞儿;不管活人,只管去世尸’。
盖军粮乏,民力穷,皆不问,若安济坊等不及,则被罪。

地方官不问百姓实际民生,朝廷不问罪,但若弄不好如安济坊等慈善机构,是要被问罪的。

11、都都平丈我,学生满堂坐;郁郁乎文哉,学生都不来。

语出《西游游览忐余》。

“社师读《论语》,‘郁郁乎文哉’,讹为‘都都平丈我’,委巷之童习而不悟。
一日,宿儒到社中,为正其讹,学童皆骇散。
”以是以有谣云:‘都都平丈我,学生满堂坐;郁郁乎文哉,学生都不来。
’”

这里讽刺的是乡学(社学)教诲质量很差,一些不无学术的老师误人子弟,竟然将“郁郁乎文哉”读成“都都平丈我”,等真正有学问的老师来纠错,学生却不信,都不来上学了。

宋代学校

这里估计还有借教诲遍及借机渔利的坑蒙拐骗的成分在里面。

12、“家在临安,职守京口。
北骑若来,不降则走。

语出《癸辛杂识》。

南宋京口守将洪起畏,在元军入侵之前,曾在城内张榜明志道:“家在临安,职守京口。
北骑若来,有去世不走。

然而当蒙古人真的来时,他却出城屈膝降服佩服,将城池献给了蒙古人。
京口百姓怒而将他的话改为:“家在临安,职守京口。
北骑若来,不降则走。

这是百姓在讽刺他贪恐怕去世、出尔反尔的屈膝降服佩服嘴脸。

13、江南若破,百雁来过

语出《玉堂嘉话》。

这是元朝文士王恽在《玉堂嘉话》记录的一条民谣:“宋未下时,江南谣云:‘江南若破,百雁来过。
’”

这条民谣怎么看都想精心体例的攻心歌谣,“百雁”谐音“伯颜”,他正是南下灭宋的元军主帅,而且元军南下韶光正是有大雁飞来的秋季。

宋代的谣谚还有很多,比如关于风尚的、道德的、哲理的等。
很多谣谚都能反应出深刻的道理。
有些涉及政治的歌谣民谚属于社会舆论的一种,则成为了一种舆论工具,这样的歌谣更能表示当时的社会环境,它背后所隐含的社会密码、历史内涵更值得我们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