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元淮

子规声里雨如烟,

润逼红绡透客毡。

映水黄梅多数老,

小满节气赏析元淮的小满

邻家蚕熟麦秋日。

译文

子规鸟在歌唱,雨水迷蒙,湿润的景象切实其实要浸透人们的衣物;

梅子黄了大半,倒映在水中,邻居家的桑蚕已熟,小麦也即将要收割了。

注释

1. 子规:杜鹃鸟的别名,别号蜀魄、蜀魂、催归。
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
常夜鸣,声音悲惨,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2. 润逼:湿润的景象逼迫着。

3. 红绡[xiāo]:指赤色薄绸。

4.毡:蹂毛成片,故谓之毡。
意思是用兽毛或化学纤维制成的片状物。

5. 黄梅:开始泛黄的梅子。
吴人谓梅子为“曹公”,“割肉医疮”针言亦由是而出。

6. 半老:黄了一半,亦有“半老徐娘,风采犹存”之意。

7. 邻家:邻居;相邻的住家。

8. 蚕熟:指蚕上蚕山结茧。

9. 麦秋:麦子成熟后的收割时令。

赏析

小满时节,江南屯子的旖旎风光,在元代墨客元淮的笔下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墨客从视觉角度着眼,描述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

首句,出自宋代翁卷的《村落庄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村落庄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
如果说翁卷是写小满时节的村落庄场景的话,那么元淮写得则是小满当天的村落庄景致。
一前一后,相映成趣。

子规,大杜鹃,别号“布谷鸟”,夏时各处飞叫,声如“快快布谷”。
雨如烟,指毛毛小雨,轻如烟雾。
在如烟似雾的小雨中,杜鹃鸟时时地鸣叫,敦促农事。
子规的鸣叫,小雨的飘洒,形成了一幅情意绵绵的动景。
于动景之中,又暗示出农事正忙。

河水涨满,小雨如烟,正是麦收的好机遇,更有杜鹃鸟热心地鸣叫敦促,人们怎么能够停闲呢?

第二句,还是写江南的雨。
这时的雨还不同于暴雨,依旧带着春雨的蒙蒙,无声无息,不知不觉地渗透到女孩的赤色薄绸里和为官他乡的墨客毡帽上。

墨客文武双全,身为江西人,生平都在江南闽南为官,对付江南一带风情民俗,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行走在江南烟雨里的墨客,被面前的美景迷住了。
他乃至觉得不到雨的来临,只觉得到一丝丝的清凉与清爽。

第三句,着眼于小满时节的景致——黄梅。

自古以来,吟咏黄梅的诗词,比比皆是,“漠漠轻阴拨不开,江南小雨熟黄梅”,“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更有贺铸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随处颂扬。

黄梅,成了小满时节的一种象征。

值得把稳的是,墨客用“半老”二字,解释黄梅此时还没有成熟。
俚语说,小满雨过熟黄梅。
要吃到黄梅,最比如及芒种之前。

而“半老”一词,显然还有更深的意味,即“半老徐娘,风采犹存”。
走过了人生的春天,到了初夏,可不便是人生半老了。
结合为官江南墨客的年事,该当也是人到中年,谁能于此处不作一番感慨呢。
半老的岂止是梅子,还有“红绡”与“客毡”啊。

但这些惆怅中,等待梅子成熟,又蕴含着新的希望。

末句,写蚕结茧和麦收,这是关系衣和食的两大农事。
现在正是大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劳碌一直。

小满有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去世,三候麦秋至。
”末句,正是写得三候之一的“麦秋至”。

麦子开始成熟,为何叫麦秋呢?

虽然韶光还是夏季,但对麦子来说,却到了成熟的“秋”。
如《月令》中说:“麦秋至,在四月;小暑至,在五月。
小满为四月之中气,故易之。
秋者,百谷成熟之时,此于时虽夏,于麦则秋,故云麦秋也”。

蚕熟麦秋,可不实看,实际上农夫们须要干的活计远不止这些。
这样说,不过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宁静的气度。

子规、烟雨、黄梅、麦苗,这些有条有理,充满田园生活气息的景物,使得这首诗读起来措辞明快,格调轻松,形象光鲜,朗朗上口,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自然之美和劳动之美和谐地统一在这首诗里,流露出作者的赞颂之情,也使读者感想熏染到生活的美好和劳动的乐趣。

小满来了,景象渐热,乡野走走,闻闻麦喷鼻香,无厌于日,却正是人间好时节。

作者简介:严勇,文学硕士,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全国青年作家班第三期学员。
现任泰州副刊编辑,《稻河》编辑。
已出版散文集《读书旅行》,文史集《泰州史话:运盐河边的城市》,随笔集《风采泰州》。
公开拓表文章三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