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主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外洋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期间就有了。
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敬拜“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统统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敬拜天神的先声。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紧张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蜕变为“元宵节”。

元夜六首·其一

诗词鉴赏三蒲月圆夜 火树银花开

唐-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据刘肃《大唐新语》记载:\公众神龙(唐中宗年号,公元705-707年)之际,京城正月望日(即十五),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
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
车马喧阗,人不得顾。
王、主之家,立时作乐,以相竞夸。
文士皆赋诗一章,以记其事。
作者数百人,唯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郎郭利贞(苏、郭之作皆五律)、殿中侍御史崔液为绝唱。
\"大众这是崔液所作赏灯诗六首中的第一首。

上元夜效小庾体

唐-陈子昂

三五月华新,遨游逐上春。

相邀洛城曲,追宴小平津。

楼上看珠妓,车中见美男。

芳宵殊未极,随意守灯轮。

正月十五夜

唐-苏味道

灯火辉煌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这首景致诗是墨客在一次正月十五夜诗歌比赛中的夺魁之作,也是深受后人推崇的佳作。
诗中描写了洛阳市民元宵之夜的欢快景象。
首联写灯火辉煌,针言“灯火辉煌”即由此而来;颔联写人流如潮,明暗相间,纵横交错;颈联写夜游之乐,突出歌伎艳若桃李;尾联写人们对良辰美景的无限留恋。
全诗色彩明艳,用词准确,反响了墨客非凡的艺术才能。

玉树后庭花(上元·般涉调)

宋-张先

华灯火树红相斗。
往来如昼。

桥河水白天青,讶别生星斗。

落梅秾李还依旧。
宝钗沽酒。

晓蟾残漏心情,恨雕鞍归后。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薄暮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词的上片写去年元夜情事。
头两句写元宵之夜的繁华热闹,为下文情人的出场渲染出一种柔情的氛围。
后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恋人在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制造出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
下片写今年元夜相思之苦。
\"大众月与灯依旧\"大众与\公众不见去年人\"大众相对照,引出\"大众泪湿春衫袖\"大众这一旧情难续的沉重哀伤,表达出词人对昔日恋人的一往情深。

蝶恋花·密州上元

宋-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

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喷鼻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此词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时苏轼在密州。
全词用粗笔勾勒的手腕,捉住杭州、密州景象、地理、风尚等方面各自的特点,描述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节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对杭州的思念和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

永遇乐·落日熔金

宋-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蔼象,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喷鼻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侧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干瘪,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域的凄凉心情,着重比拟客不雅观现实的欢畅和她主不雅观心情的悲惨;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快心情,来同当前的悲惨景象为难刁难比。
全词用语极为夷易,化俗为雅,未言哀但哀情溢于言表,委婉蕴藉地表达了自己心中的大悲大痛,堪称词坛大手笔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喷鼻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顾,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轶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落意后,不愿与世俗与世浮沉的孤高品质。
全词采用比拟手腕,上片极写花灯刺目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片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措辞精细,蕴藉婉转,余味无穷。

临江仙·都城元夕

宋-毛滂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

蓬莱清浅对觚棱。

玉皇开碧落,银界失落薄暮。

谁见江南干瘪客,端忧

小屏风畔冷喷鼻香凝。

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这首词以乐景写哀情,将词人羁滞异域、困顿潦倒、干瘪不堪的苦境与悲怀抒写得缠绵悱恻 。
然而,只管词人满怀苦情,却又以洒脱秀雅的笔调抒写内心的情怀,使全词充满了洒脱风骚的情致。

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

宋-刘克庄

繁灯夺霁华。
戏鼓侵明发。

物色旧时同,情味中年别。

浅画镜中眉,深拜楼西月。

人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

这是一首元宵不雅观灯戏友感怀之佳作,突出中年情怀与往昔的不同,抒写自己中年气衰、叹世事沧桑,和对朋侪和美夫妻生活的倾慕及自己生活的愁苦。

人月圆·小桃枝上东风早

宋-李持正

小桃枝上东风早,初试薄罗衣。

年年乐事,华灯竞处,人月圆时。

禁街箫鼓,寒轻夜永,纤手重携。

更阑人散,千门笑语,声在帘帏。

此词通过描写汴京元宵,生动地再现了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北宋盛世。
诵读此词,最好诵读上文所引述过的李清照《永遇乐》:“元宵佳节,融和蔼象,次第岂无风雨”,“如今干瘪,风鬓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对照之下,读者才可以更加真切地体会到南渡前后宋朝盛衰变革,宋民气态上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这也应是此词形象之外所给予读者的一点认识。

临江仙(元宵作)

宋-廖行之

春意茫茫春色里,又还几度花期。

淡晴时候尽融怡。

梅腮翻白后,柳眼弄青时。

正是江城景象好,楼台灯火星移。

相逢无处不合适。

浮滑行乐处,明月夜深归。

踏莎行(壬午元宵戏呈元汝功参议)

宋-侯置

元夕风光,复兴时候。

东风著意催梅柳。

谁家银字小笙簧,倚阑度曲薄暮后。

拨雪张灯,解衣贳酒。

觚棱金碧闻依旧。

明年何处看升平,景龙门下灯如昼。

鹧鸪天·元宵后独酌

明-杨慎

千点寒梅晓角中,一番春信画楼东。

收灯庭院迟迟月,落索秋千翦翦风。

鱼雁杳,水云重,异域节序恨匆匆。

当歌幸有金陵子,翠斝清尊莫放空。

此词写元宵节后的独酌思乡。
“迟迟月”与“翦翦风”,点缀出早春夜晚的清寒,也陪衬出怀乡的愁绪。
末两句以歌酒故作宽解,更见乡愁的深厚婉曲。

温馨提示 中国好诗词

非常感谢您关注@中国好诗词!
如果您有好的诗词、散文、小说等原创作品,请直接回答微信或发送邮件到:274158273@qq.com进行投稿,您可以附上您的个人简历、照片及个人哀求(是否署上真实姓名等特殊哀求),同时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或想法,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再次感谢您的支持!

中国好诗词 欢迎订阅

如果您以为文章值得分享,请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或分享朋友圈

中国好诗词,风雅颂古今!

请关注@中国好诗词,微旗子暗记:qq27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