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

对许多人来说,《诗经》的重章叠唱总是显得重复啰嗦,因而读不了几页便没有了连续阅读的兴趣。
可是这重章叠唱正是《诗经》的特点,像《周南》当中的《螽斯》、《兔罝》等不少作品都存在非常明显的重章叠唱征象。
那到底,这些重章叠唱是如何产生的呢?

上期链接:古诗里的小昆虫:《诗经》里的“螽斯”是一种若何的草虫?

除了考证那只小虫的名字,《螽斯》还有其余一个值得玩味的地方:

诗经该怎么读那些看似烦琐的重章叠唱很可能是这样来的

虽然墨客也意识到该当在重章叠唱时做出一些表达上的变革,因而在三个乐章中安排了“诜诜”、“薨薨”、“揖揖”和“振振”、“绳绳”、“蜇蜇”两组词进行轮替,但是每一组的三个词从表意上看相似度仍嫌太高,《毛诗传》乃至都

马瑞辰剖析说:

窃谓“宜”从“多”声,即有“多”义,此诗《序》美“后妃子孙浩瀚”,“宜尔子孙”犹云“多尔子孙”也。
(中略)

振振,谓众盛也。
振振与下章绳绳、蜇蜇,皆为众盛,故《序》但以子孙浩瀚统之。

——《毛诗传笺通释》

《螽斯》的作者该当光彩“余生也早”。
如果这首作品涌如今晚近格律诗盛行的时期,恐怕会遭许多人嗤之以鼻。
格律诗的写作向来是忌讳语义重复的,以是才有所谓“合掌”之病。
什么是“合掌”呢?就像这样: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去世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虽然这是晚唐大墨客李商隐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但从诗法上说,它的颔联就犯了“合掌”的毛病。

由于出句“春蚕到去世丝方尽”和对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从表意上看险些没有差别——比较于散文、小说,诗歌的篇幅本来就嫌太短。
为了尽可能扩充文本的内涵,墨客们不能不惜墨如金。

下一个字得有一个字的意义,说一句话得有一句话的分量。
像《无题》这样,用两个句子重复表达一个意思,那就即是摧残浪费蹂躏了一句的篇幅。
要知道,七律统共才有8句呀,哪里经得起这样“挥霍”?

李商隐的表意重复可能是思考不周所致,但《螽斯》却更象是州官放火。

乃至它还不是《诗经》中的特例,仅仅《国风·周南》当中就还有《樛木》、《桃夭》、《兔罝》和《芣苢》等作品涌现了不同程度的表意重复征象。
而这个中,《芣苢》的表现最为极度。
清代墨客袁枚嘲笑它说:

三百篇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类,均非后人所当效法。
今人附会圣经,极力惊叹。
章艧斎戏仿云:“点点烛炬,薄言点之。
剪剪烛炬,薄言剪之”。
闻者绝倒。

——《随园诗话》

袁枚指出《芣苢》存在严重的表意重复征象,这是事实。
比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这两句八个字,实在只说了三个字的意思,便是“采芣苢”。
“薄言采之”一句哪怕径直删去,也不影响文意的完全。
但这并不是说袁枚对《芣苢》的批评便是精确的。

事实上,他的批评是带着律诗的有色眼镜去读《诗经》,话里话外不乏偏见。

《诗经》为什么这么“啰嗦”?要阐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还原《芣苢》在上古时期的利用场景: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芣苢》是上古先民们采摘野菜时吟唱的歌诗,诗中的“芣苢”便是我们本日俗称的“车前草”。
周作人曾在《故乡的野菜》里写到过采野菜、唱歌谣的情景: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提及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

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便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征采,是一种有意见意义的游戏的事情。

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
”后来马兰头有村落夫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

——《故乡的野菜》

小孩子口中的“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在实际的吟唱过程中该当是两句不断地重章叠唱,类似于我们本日盛行歌曲中的复歌。
它和《芣苢》一样,都是在群体劳作的过程中吟唱的歌谣。

大略的唱辞更有利于劳作的伙伴们形成合唱的默契,而光鲜的节奏和律动则刺激了劳作的精神愉快程度。

纯以艺术欣赏的代价而论,《芣苢》当然不如唐朝歌妓抱着琵琶,端坐演唱的《长恨歌》,后者是辞藻华美、音律繁复的鸿篇巨制。
可《长恨歌》也不适用于采摘野菜的劳动场景,而那才是《芣苢》存在的代价和合理性。

《诗经》中的歌诗每每是有特定的利用场景的。

《芣苢》和《兔罝》的利用场景是一类,都是群体劳作之诗(《兔罝》是士兵野猎演武时所唱的歌诗);而《螽斯》、《樛木》和《桃夭》则是另一类:婚礼祝福曲。

试想,要在婚礼上让不雅观礼的高朋们不谋而合地唱响对新人的祝福,陪衬出其乐融融的幸福感,歌词和旋律是不是该当大略一些呢?我们本日参加生日宴会的时候,不也是“Happy birthday to you”一起单句循环吗?这和“表意重复”并不是一回事儿。

参考文献:

高本汉《高本汉诗经注释》;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竹添光鸿《毛诗会笺》。

本文系晋公子原创。
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 THE END —

笔墨|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