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小诗险些是每个中国人初学唐诗之时,就念在嘴边的诗句。
这诗句浅俗易懂,却语浅情浓。
这诗句镌刻在每个人的心里,让出外的游子们无论何时何地,心底都有一缕牵扯挥之不去。

这首温情的母爱小诗发于肺腑动听至深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全诗只有30个字,既无华美之词华,也无多余的煽情,更无巧琢雕饰。
墨客只是用简洁的措辞勾勒了一幅慈母灯下缝制衣裳的场景,诠释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真切的措辞,朴质的情绪每每最打动人心。
这首五言诗一经吟出,便极大地触动了潜藏在人们心底的情绪神经。
千百年来广为传诵,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我们惊叹孟郊那朴质流畅的用语,细腻深情的笔触,更钦佩他敏锐的洞察力。
他把自己对母亲的深情,母亲对自己的爱融进了诗里。
让我们在轻声的吟咏中,重温昔日美好的光阴,于浓郁醇美的诗味中真切感想熏染着永恒的母爱。

在这纷繁的人间间,无论是远行的游子还是归途的旅人,他们对母亲都有一种深奥深厚而共同的情绪。
孟郊精准而深刻地捕捉并表达出这种情绪的精髓。

他的诗句,犹如温顺的东风,抚慰着每一颗游子的心。
他描述了一个平凡的画面,拨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

临行前,夜深了。
昏黄的油灯下,是一位年迈的母亲,她的发已变白,眼已昏花,但是仍旧坚持给即将远行的儿子一针一线地缝制衣裳。
母亲担心儿子迢迢征途,一起艰辛,更惶恐这次一别,离家千里,不知下次见面又是何时。

母子相别,睽隔千山万水,相聚无期。
她能做的只有将针脚缝得密密的,这样衣裳就会结实些。
衣裳保暖耐穿,儿子在外就不至于身单衣薄,受到寒冷的侵扰。

孟郊将视角对准“慈母缝衣”,是由于每一个周详的针脚,都代表着母亲的牵肠挂肚,放心不下。
“手中线”和“身上衣”凝集着多么深厚的骨肉亲情啊!
“密密缝”和“迟迟归”饱含着母亲多么深笃的舐犊之情啊!

临别之际,母亲没有双眼含泪,也没有太多絮语,悄悄地在灯下缝衣,便是在通报无尽的不舍和担忧。
“此时无声胜有声”,深夜空寂,母亲默默地在心底许下美好的祝愿和希冀。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种广博无私的母爱,深深地打动了墨客。
他在结尾发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样由衷的感喟。
寸草何其微小,又微乎其微!
春晖何其厚重,又浓郁无限!
谁说游子草芥一样平常的戴德之心,能报答得了春日的阳光般温暖仁慈的母爱呢?

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母爱的呵护下一起发展的,正如小草沐浴着春日和煦的阳光,才能茁壮发展。
但小草纵然有心,又如何能报答三春的光辉?母爱宽厚博大,我们仅凭一点眇小的心意,又怎能回报得尽呢?

孟郊,字东野,湖州武康人(今浙江德清),是中唐期间一位不得志的苦寒墨客。
他出身比较清贫,生平坎坷,仕途不顺,其父大约在他十岁旁边就离开了人间。
母亲独自抚养兄弟三人终年夜。

当一个家庭损失了顶梁柱,须要一个女子去挑起重担时,女子的柔弱就顷刻间消逝得无影无踪了。

在命运的巨轮下,孟郊的母亲,一位曾以柔弱之姿站在生活边缘的女子,开始将泪水和哀叹,化为抵抗风暴的力量,让爱与倔强洒满孩子们的内心。

身为长兄的孟郊,亲历了母亲在困境中的坚韧与不屈,目睹过母亲太多的苦难和心伤。
以是,他只能愈加努力勤奋,日日刻苦攻读,精进学问。

古训有云“父母在,不远游”,但孟郊的家庭情状让他不得不面对现实的严厉磨练。
从前间他就外出漫游,广结好友。

为了养家奉母,为了改变命运,实现读书人的空想,唐贞元七年(791),41岁的孟郊在母亲的鼓励下,参加乡贡考试,中贡士。
次年赴长安应试进士不中。
贞元九年(793)再应试,又不中。

孟郊为了坚持生存,钻营出路,曾在京城奔忙干谒,卑辞厚颜,也曾受饿受冻,讨饭于人。
内外交困的日子里,他咀嚼尽了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

我们无法细数科场蹭蹬、穷愁潦倒的孟郊,为了考取功名,常年在外奔忙,曾和母亲聚散离去过多少次。

可以确信的是,科举不顺的岁月里,每一次离家,母亲总会为孟郊缝制衣衫。
饥寒交迫,失落意孤独之时,陪伴自己的也始终是母亲缝的游子衣。

直到贞元十二年(796)第三次赴考,46岁的孟郊始中进士。
欣喜若狂之于,他写下《登科后》一诗:“昔日邋遢不敷夸,今日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高中进士后的孟郊犹豫满志,准备施展才华,为民造福。
未曾想,在苦等4年之后,50岁的孟郊再应吏部铨选,才被付与溧阳(今江苏常州)县尉一职。

官位不高,俸禄微薄,孟郊心里确有几分失落落。
好在总算有了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他得以实现期盼多年的欲望——将母亲接到溧阳,奉养尽孝,让她安享晚年。

《游子吟》便是孟郊得到溧阳县尉时的作品。
据《全唐诗》,诗题下有一自注:“迎母溧上作。
”据此可知,该诗写的并非我们起初理解的离去之际,而是孟郊上任伊始,接母亲来溧阳之时。

孟郊生平饱尝世情冷暖,遍历起伏沧桑。
几十年来,他与老母相依为命,共度风雨。
母亲的养育之恩,他一贯铭刻于怀。
此前,他虽有奉养老母之心,终因秉性耿直,不同流俗,又因境遇波折,屡屡受挫,迟迟未能如愿。

如今,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流落和奋斗,成功做了一方县尉后,他终于有能力将母亲接来,日日陪伴,以尽孝道了。

抚今追昔,孟郊心潮澎湃,情怀激荡。
对付一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难以忘怀的,自然是母子别离的痛楚,最值得回顾的,莫过于母子相见的温馨。

每次离去时,母亲在昏黄的油灯下为他缝制衣服的情景恍若如昨。
过往生活的主流彷佛都环绕着短暂的相聚,长久的别离,一次又一次,周而复始。

当昔日的情境袭上心头,流落半生的游子禁不住泪湿眼眶,情郁于中,不能自已。
现在的他年有俸给,居有定所,心中是多么愉快与激动呀!

没有谁,比一个宦途多年的游子更能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和母爱的伟大。
这些年,母亲的爱,如同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他跋涉的道路,温暖他怠倦的心灵。

孟郊正因有这些亲自经历,愈发觉得亲情之名贵,他的游子情怀非常人可及。
于是写出《游子吟》这首发于肺腑、动听至深的颂母之诗。

《游子吟》中的画面便是孟郊回顾往事的吟咏与写照,是他感念母恩,事母以孝的倾诉与告白。
孟郊触动了民气最优柔的角落,道出了人类情绪中最细腻的部分,因此为众人所铭记。
由于没有人可以忘怀,那灯下的温暖,没有人可以忽略,母亲那苍老的容颜。

母亲浓浓的爱,灌溉着我们的生命,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从求学离家到浪迹天涯。
母爱的光辉照耀和佑护着我们,让我们得以冲破生命中那些痛楚或惨淡,把日子过得惬适安然。

母亲的苦心操持与牵肠挂肚伴随我们的生平,任是倾尽统统,我们都难以报答。
此生,除了母亲,谁都找不到另一个人会把自己当作稀世珍宝般献出所有。

这首诗已经积淀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里的共同影象,让我们一想起母爱,一想起母亲,就急速吟出这首诗。

孟郊用平淡的字句,让慈母深夜挑灯缝衣的画面萦绕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
他笔下的母爱犹如星月般熠熠生辉,穿越时空,让众人读懂并牢记。

至此,《游子吟》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在人间漂流,家是我们在停靠站中的心灵港湾,母爱是我们在风雨中前行的力量源泉。
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境遇,不论我们追求何种目标,都不应忘却母亲的养育之恩,都不应忽略家庭的温暖与守候。

我们该当以孟郊的深情叮嘱为鉴,以母亲的爱为指引,不忘初心,雕琢前行。
我们该当以实际行动,回应母亲的期待,珍惜与她相聚的每一刻。

作者简介:溪月,喜好诗词,愿用厚重作纸,清淡作笔,书写流年。